第六十三章 追兵(1 / 2)

李瑾他們再這處小山穀裏休息到了下午,在外值守警戒的士卒帶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有八百遼軍追過來了。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畢竟死了三百遼軍和兩個拽剌,遼人肯定會追查,隻是李瑾沒有想到的是遼軍會這麼快就追上來了。

也怪李瑾他們運氣不好,正好今天是給那處據點的遼軍運送補給的日子,早上運送糧草的遼軍抵達據點之後,發現了其中駐守的遼軍被人屠殺了個幹淨,趕緊報了上去。畢竟是邊境之地的駐軍,馬上引起了警覺,派出兵馬進行追捕。

李瑾他們一行六百多匹馬,即便是撤退的時候,李瑾吩咐在每匹馬的馬尾上拴上了樹枝,還是留下了蹤跡,這八百遼軍才在這個時候追了上來,要是沒有李瑾的布置,隻怕來得還要早些。

遼國負責南麵遼宋邊防的最高軍政機構是南京兵馬總管府(興宗重熙四年,1036,改稱都元帥府),一般由南京留守兼任兵馬總管(都元帥)。下設南京統軍司、南京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兩個統兵機構,前者領契丹、奚、渤海兵,後者領漢軍。被李瑾他們殲滅的三百遼軍就屬於南京統軍司轄下。

遼國的軍隊,按其征集和編組係統,大體可分為朝廷宿衛軍,部族軍,五京州縣漢軍、渤海軍及屬國軍四種類型。按其軍事職能,包括朝廷行宮宿衛軍和地方鎮戍軍兩大係統。

遼國的地方鎮戍軍,主要是部族軍和五京州縣漢軍、渤海軍。大致而言,遼朝的西北、西南、東北邊區,主要由部族軍屯戍,兼有少量漢軍、渤海軍。東京地區以渤海軍為主,漢軍、部族軍為輔。長城沿線北側的半耕半牧地區,由部族軍鎮戍,長城以南地區主要以漢軍鎮戍,也雜有少量部族軍。

遼國的漢軍,其製基本承襲唐末五代的軍製,而又有所變通。五京州縣民戶,男子壯者皆兵,丁籍和兵籍是一致的。丁男或選充禁軍或充州縣地方兵,未被簽發者在鄉充鄉兵。與中原不同的是,鄉兵也隸兵籍。禁軍、方鎮兵的組織編製與五代、宋大同小異,亦有廂、軍、指揮、都等單位。五京州縣都有漢軍禁兵駐防。南京(今北京)城內有漢軍八營,“有南、北兩衙兵,兩羽林兵,控鶴、神武兵,雄捷兵,驍武兵”,除兩衙兵外,其他皆屬禁軍。

李瑾他們離著南京還有一百三四十裏,來的追兵自然不會是南京城內的禁軍,而是駐守在離此不遠的永清縣的一營禁軍,加上借調來的三百渤海軍。

遼國的渤海軍也是單獨編置的,他們主要屯駐於東京地區,是遼對高麗邊防的主力,南京地區也有渤海軍數千。朝廷每年簽取渤海丁男從軍,號稱“渤海都”。他們勇敢善戰,有“三人渤海當一虎”之譽。此次天祚皇帝親征,南京的數千渤海軍大多被征調前往,就剩下了五百人,這三百人因為換防,從永清縣路過,他們的統領正好和永清縣的駐軍將領熟識,被永清的將領邀請,隨著他一起來看看情況。

雖然燕雲十六州的駐守禁軍絕大部分是漢人,但是軍官尤其是中上層卻多是契丹人。整個遼國的軍事指揮權都牢固地掌握在契丹貴族手中,各級軍政機構、蕃漢軍隊的中高級將校主要由契丹人擔任。少數受到契丹貴族集團賞識的奚、渤海、漢族人,才能領兵為將。

這五百禁軍由永清駐軍的最高將領耶律回跋親自統率,和三百渤海軍一起來對李瑾他們進行征剿。死了三百遼軍,又是在邊境之地,耶律回跋能做到一方將領,自然不是無腦之輩,何況現在遼國正和金國酣戰,未免出現什麼意外,所以他才親自帶著人前來,還特意請了自己的渤海朋友安居骨榮帶著手下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