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把字刻入石頭
雖然去過多少次其它的星球,但隻有10號行星會給我這種獨特的體驗——不論是踏足山巔,還是遨遊大海,深入貧瘠的沙漠、深邃的洞穴……這些,都不會讓我感到陌生和厭煩,仿佛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散步,溫馨、愜意、還有一點點冒險。
地球沒有給留下我太多的印象,密涅瓦號和守望者號冷冰冰的艙壁沒有生活的氣息,唯獨10號行星,這顆我可以自由漫步的第一顆行星,向我敞開懷抱,向我吐露她的細膩情感,向我送上她溫暖和煦的微風與關懷,給予我生活的權利,給我前進的活力。
這就是家的感覺。
……
記得第二次造訪10號行星,我選擇在那片廣袤的沙漠中央著陸後,在納米機器人的幫助下我打造出一小塊沙漠盆地。此後數月裏,納米機器人又建造了一座以黑曜石為材料的高塔建築,利用盆地的斜坡和汲取的地下水打造出了菜地和家禽棚子,雖然淡水已經足夠,但我還是造了幾個露水收集器——這樣,這塊沙漠中的“綠洲”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隱士居所”。
在黑曜石塔裏,我找了一個房間安置好麥克打造的儀器,操作簡陋的操縱杆,將投影出的畫麵照在牆上,我正式開啟了“視覺幹擾”模式,安排納米機器人聚成黑色人形在邊緣處巡邏,襲擊那些敢於靠近的人們,想必關於這個恐怖沙漠的傳說很快就會流傳開來吧。當然,我可沒有忘記把王晨建議的那條小路和燈塔給造出來,“視覺幹擾”範圍也把這些地方排除,之後想要進入沙漠中心尋找隱士居所,就隻能通過走海路了。
從守望者號上拿了很多書,AI推薦的那些我都放在建築的各個房間中,那些來學習的人想抄走就抄走,我不會在意,知識和故事本來就是需要傳播的。但隨身攜帶的PDA、霰彈槍、其它類別的書籍等——那些遠超這個時代理解的東西,還是藏起來的好,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密室,以石壁作為暗門,門上刻下一個菱形含內切圓的形狀,再用3D打印機製造一個有木材質感同形狀鑰匙,帶在身邊或藏起來,這樣布置完後,“隱士居所”就算做好迎接客人的準備了。
在我如法炮製去放出風聲前,我必須要去看看第一次造訪這裏時我“隱居”的那個孤島現在的情況如何。駕著小舟,航行於大洋之上,時隔8年再次回到這裏——什麼人也沒有。我找遍了整座島嶼,隻找到風暴肆虐過的痕跡,那些熟悉的人景事物全被這8年的時光磨滅了。
我的徒弟呢?他幸存下來了,逃回了大陸上,隱居於大陸中部一片森林當中,最好的證據就是那片森林從那時起開始飄起永不散去的濃霧,讓進入森林的人與動物都迷失其中,再也無法出來,他應該是把“視覺幹擾器”開到了最大功率,而且一直沒有關閉,即使他去世後。由此,之後的幾代文明中,這片森林以及那廣袤的沙漠,都被冠以各種恐怖的名號,伴隨著數不盡的詭異傳說……這些,都是我後來才知道的。
(迷霧叢林與絕境沙漠黑色建築的伏筆解密)
我繼續在孤島上尋覓,風暴的到來會將這裏大部分東西衝刷殆盡,唯獨無法挪動那些沉重的石垣。我費盡力氣將一根石柱立起,半截埋入地下,在上麵露出的部分刻下深深的溝壑:
守望島
方方正正的漢字,不會被風暴吹散,不會被雨水腐蝕,不會被泥土埋沒得失去痕跡——這個名字,將永存於島上,與天空中那遼遠的守望者號遙相呼應。
這段往事,是多麼美妙的回憶。(這也是守望島的秘密)
……從守望者號出發,進入巡弋飛船的冬眠艙,通過1號“膠囊”降落於星球,在星球上生活8年,乘坐1號“膠囊”返回正在接近的巡弋飛船,返回守望者號,進入生存艙修複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