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奶奶是個老寡婦,年青時死了男人,自己一個人拉扯大了唯一的兒子,好不容易兒子娶了親,連著給她生下了一個孫女一個孫子。人人都以為薑奶奶的苦日子捱到頭了。哪裏想到,那年夏天,連著下了好多天的雨,河水漲得高,流得極快。兒子一家四口與一眾村民們去趕集,走在橋上,橋突然塌了,她的兒子媳婦全被卷走了,連個屍首都沒找到。
村子裏不止他們一家有人被卷走。當時要不是吳獵戶走到這裏來,幫著救人,隻怕村子裏死的人還更多呢。而薑奶奶六歲大的孫女兒與三歲大的孫子就是吳獵戶救下來的。當時,吳獵戶連大帶小的,還救了好幾個人。
為此,村長與村民們都願意留下吳獵戶,讓他們夫妻倆在村子裏落了腳,成了薑吳村的一員。薑吳村,一半人口姓吳,一半人口姓薑。薑吳村依河而居,有處河麵變窄了很多,大家就在這裏搭了一座橋,出村必經這座橋,當時塌的就是這座橋,後來大家重新修了橋,還修得格外結實,就是怕再塌。過了橋,走一截路就到了寧家村。寧家村比薑吳村要富裕一點點。因為出去更加方便一些。
吳獵戶也沒什麼銀子,就是一頭驢子馱著他的媳婦兒帶一些日常行李,就是他的全部家當。村子裏給了他們一塊宅基地,就是村子最外圍靠近大山的這一頭,是塊貧瘠的荒草地,因滿是石塊,也無法種什麼東西,就憑它荒著那邊,無人理睬。
這塊地倒是不小,足有兩畝大小,在村民們的幫襯下,蓋起了房子,吳獵戶就成了村子裏的一員。隻是,他們的家,離最近的薑奶奶家,也足足有一裏多地遠。
為何大家都不往這邊來呢。原因有兩點,一點是靠水遠,吃水用水不方便,得去薑奶奶屋後頭挑水吃呢。
吳家這邊也不是完全沒有水,門前時而有山上的溪水流下來,形成了一個小水溏,但很小,象個蓄水池子,旱季時會幹掉。水潭沒水時,他們就上薑奶奶屋後頭去挑水,有水時,就在這裏用水了。
水溏雖然小,光他們一家人用,多半時候還是夠用的。這些年,吳獵戶不停的把這小水溏擴大一點兒,近兩年來,他們幾乎就直接在這邊用水了。這是山上來的水,清澈的很,水還帶點甜味,反倒比河水要好呢。就是洗大件的衣裳被子類的還是得去河邊。
二是這頭靠近山了,大家都不敢往這邊來。雖然近處都是些石頭小山,山上大部分是石頭,植被並不多,沒什麼危險。石頭縫裏的泥土間,這裏一簇那裏一簇的長著一些歪歪扭扭的小樹,又或者茅草荊棘等野生花草樹木,把這石頭山點綴得有點兒綠色。就是打柴,都沒有人看得上。過了這些小石頭山,再往裏走,就是大山區了。更加沒有人敢去。所以,倒是便宜了吳獵戶一家,占了這麼大一塊地方。
因為離村民們遠,大家又都忙,吳獵戶的媳婦又不出門,吳獵戶自己也忙得沒有空閑時間與村子裏人閑話談笑。所以吳家在村子裏也算是個異類了,交好的人家很少。就是當初吳獵戶救過的幾戶人家,也慢慢與他關係淡了。關係最好的薑奶奶家,也是因為互相有幫助,來往的多,才有了感情的。說起來,吳家在薑吳村,是個很奇特的存在。
薑吳村人口不少,日子過得也不怎麼樣。但是總算是大家都能混個大半飽,日子還過得下去。
薑吳村的人,全靠種田為生,各家都有兩三畝良田,並幾畝薄田。隻是薄田東一塊,西一塊的,基本上是自己開荒開出來的,不能夠正經糧食,所以大家雜七雜八的什麼莊稼都種,一年到頭都在忙,就為了混飽肚子。
吳獵戶安置下來後,隻得進山打獵維生。好在他本來就身手矯健,個子高力氣大,膽子大。村子裏的人不是不眼熱他能進山打獵,但是卻沒有人敢和他一起去,曾經也有人跟著去過,但最終卻沒有人敢再去第二次了。
一來太過危險,二來太遠,吳獵戶有匹毛驢,可以騎來騎去的,在路上花的時間短,別人都得步行,一去一回就是什麼也不背,這樣翻山越嶺的,也得五天一個來回。如果打到了獵物,都隻能背回來,那山路又極窄不好走,越發需要的時間長了,一個不小心,說不定還會摔落下去。
況且大深山就是吳獵戶也不敢進,他不過是在大山邊腳上行動,找到獵物也有限,不過都是些山雞野兔子類的小東西,還不值錢。這樣算起來也不劃算,所以村子裏也沒有人願意跟他去打獵了。畢竟家家都有田地,勉強也能過日子了。何必拿著命去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