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故事集》:創作的翻譯腔與翻譯的創作腔——以《生日故事集》為例(1 / 2)

“一個願望?”她問道,她的嗓子有點發幹。

“某件你希望會發生的事情,小姐。如果你有某個願望——某一個願望,我會讓你願望成真。那就是我要給你的生日禮物。但你最好非常仔細地想想,因為我隻能滿足你一個願望。”他豎起一根手指,“隻有一個。之後你不能反悔也不能收回。” 她不知該說什麼好。一個願望?

兩相比較,作為文體,不認為幾乎成了兩種文體或兩種語言風格?也就是說,前麵的老人是一個講話略帶英文翻譯腔因而多少給人以新鮮感的循循善誘而又不失風趣的東方老人,後麵的老人則滿口英文腔因而感覺上字斟句酌甚至有些饒舌的西方紳士。說痛快些,差不多是兩個老人,兩種表情,兩副腔調。這不禁讓我想起《挪威的森林》和《奇鳥行狀錄》英文版譯者、哈佛大學教授傑·魯賓的看法。他認為村上那種英文翻譯腔式文體是一把雙刃劍:“村上那種接近英語的風格對於一位想將其譯‘回’英文的譯者來說其本身就是個難題——使他的風格在日語中顯得新鮮、愉快的重要特征正是將在翻譯中損失的東西。”我猜想——純屬猜想——大約出於同一認識,村上事務所才要求中文版依據日文原文譯出,以盡量減少“損失”。是的,作為中文譯者,在這點我很幸運。而且,也許日文使用漢字和同屬東方文化的關係,相比之下,中文可能更容易傳達日文原作的體溫、表情和脈搏的律動。

那麼若用中文轉譯,情形又將如何呢?我想請有興趣的讀者和我一起比較一下亞雷君直接譯自英文的和我轉譯(即依據村上由英文譯為日文的日譯本翻譯)的文體差異。

故事集第一篇故事是拉塞爾·班克斯的《摩爾人》。主人公“我”在酒吧裏遇見一位慶祝八十歲生日的老太太。稍後得知,“我”在三十年前即“我”二十一歲時,曾短時間作為老太太的情人同她有過肌膚之親。兩人交談當中出現了這樣的對話。首先看看亞雷君直接譯自英文的:

她噘起嘴唇啜了一口雪利酒,就像隻鳥。“那好,”她說,“華倫,當時你是處男嗎,遇見我的時候?”

“哦,老天。我說,這可真是個好問題,不是嗎?”我笑起來,“難道這就是你這麼多年來一直想知道的問題?你是不是我的第一個女人?哇哦。這簡直……嘿,蓋爾,從來沒人問過我這個。直到今天,在這兒,三十年後。”我朝她微笑,但笑意很快就變得僵硬。

“我就是想知道,親愛的。不管怎麼樣,你從來都沒說過。我們共同守著一個大秘密,但我們從沒真正談論過我們自己的秘密。我們談論戲劇,我們談了次小小的戀愛,然後你就走了,而我則留在弗蘭克身邊慢慢變老。越來越老。”

其次請看我依據村上由英文譯成的日文轉譯的:

“一個願望?”她問道,她的嗓子有點發幹。

“某件你希望會發生的事情,小姐。如果你有某個願望——某一個願望,我會讓你願望成真。那就是我要給你的生日禮物。但你最好非常仔細地想想,因為我隻能滿足你一個願望。”他豎起一根手指,“隻有一個。之後你不能反悔也不能收回。” 她不知該說什麼好。一個願望?

兩相比較,作為文體,不認為幾乎成了兩種文體或兩種語言風格?也就是說,前麵的老人是一個講話略帶英文翻譯腔因而多少給人以新鮮感的循循善誘而又不失風趣的東方老人,後麵的老人則滿口英文腔因而感覺上字斟句酌甚至有些饒舌的西方紳士。說痛快些,差不多是兩個老人,兩種表情,兩副腔調。這不禁讓我想起《挪威的森林》和《奇鳥行狀錄》英文版譯者、哈佛大學教授傑·魯賓的看法。他認為村上那種英文翻譯腔式文體是一把雙刃劍:“村上那種接近英語的風格對於一位想將其譯‘回’英文的譯者來說其本身就是個難題——使他的風格在日語中顯得新鮮、愉快的重要特征正是將在翻譯中損失的東西。”我猜想——純屬猜想——大約出於同一認識,村上事務所才要求中文版依據日文原文譯出,以盡量減少“損失”。是的,作為中文譯者,在這點我很幸運。而且,也許日文使用漢字和同屬東方文化的關係,相比之下,中文可能更容易傳達日文原作的體溫、表情和脈搏的律動。

那麼若用中文轉譯,情形又將如何呢?我想請有興趣的讀者和我一起比較一下亞雷君直接譯自英文的和我轉譯(即依據村上由英文譯為日文的日譯本翻譯)的文體差異。

故事集第一篇故事是拉塞爾·班克斯的《摩爾人》。主人公“我”在酒吧裏遇見一位慶祝八十歲生日的老太太。稍後得知,“我”在三十年前即“我”二十一歲時,曾短時間作為老太太的情人同她有過肌膚之親。兩人交談當中出現了這樣的對話。首先看看亞雷君直接譯自英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