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書籍的命運
注意積累和淘汰
——改變姑息新生力量遷就老作家的現象
這裏我想談兩個問題:
第一,書籍的積累與淘汰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出版工作者在組稿、審稿、發排和校對工作上很努力認真,可是書籍一經付印之後,就很少去關心,似乎不大注意積累,因此許多好書發生脫銷現象,過去私營出版社大都有幾本所謂“生命線”的好書,而現在的出版社卻不注意這一點,往往不大關心書籍的命運。我想如果經常注意積累,可以部分的解決書的“缺”的問題。
與積累相對的是淘汰,如果隻注意好書的積累,對壞書不加淘汰,品種越來越多,若幹年後就無法應付,好書的積累也會成問題。我也主張今後決不出壞書,可出可不出的書也堅持不出。同一品種的書,必須比較其內容、品質,擇優出版。同一原作的譯本,一定要各有特長,才允許有不同譯本並存。新譯本比老譯本好,老譯本就該淘汰。
要做到既積累又淘汰,辨別書的好壞,必須既要依靠群眾(如舉辦讀者座談會,調查書的銷數、多少與快慢,圖書閱覽室的反映等),又要依靠專家(如提倡批評,征求專家意見等)。
第二,提高質量與增加品種問題,這是一個矛盾。
解放後書的品種多了,是好現象。但是“質”落後於“量”,也是事實。質量不高,原因很多,譬如我們學術界水平不高,與社會主義建設和讀者需要不相適應;出版社方麵追求數量,有任務觀點,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往往在刊物上不能發表的作品,送到出版社去倒印成了書。出版社對作者的實際能力了解不夠,所委托的譯者也往往不恰當。
與提高書籍質量有關的是提高編輯的水平,這個問題早已提出,今後在於實踐,否則提高質量也會落空,出版社與作者之間的關係也不易搞好。
出版物質量不高的另一原因,在於我們有些作者、譯者責任感不強,藝術良心不高。有些作者為了“生活”而草率著書。這需要通過知識分子的自我改造自覺的轉變過來。有些譯者對自己中外文能力估計不正確,專業知識很欠缺,不肯經過艱苦的學徒階段,譯出第一本書就急於出版。有些青年作者往往把學校裏課卷式的創作到處投稿,遇到退稿,火氣很大,不願冷靜的把自己的作品與比較成熟的作品比一比。這樣,對編輯來說,增加了負擔,對自己,也阻止了進步。一般業餘作者、譯者工作忙碌,時間不夠,也需要努力爭取解決。出版界反映,近一二年來有一種對新生力量姑息、對老作家遷就的現象,這些都是值得著作家、翻譯家深自檢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