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今天他可是看著自己主子跟這位新任丞相圍著皇宮轉了一圈兒的,中間遇到的那場襲殺說不定還能算得上是共患難了呢。

穿越之前看電視總是聽電視裏麵說官道官道什麼的,薑雲楓當時就一直以為古代的官道就是後世的國道那種級別的,但是在真正體驗過之後才知道完全不一樣。

別說是泥路的官道了,就算是長安周邊的大部分街道坐起馬車來也是顛簸的不行,畢竟這個時代鋪路的青石做不到像後世那麼平整。

這麼說其實也不對,對於坐馬車來說或許還是泥路好走一點,但是也是顛簸的不行。

不過這也是對薑雲楓這種人來說的,因為他習慣了後世那平整的瀝青路和水泥路,像已經習慣了的霍光從上車開始就一直在沉思,薑雲楓所認為的那顛簸的路麵對他一點兒影響都沒有。

坐馬車比走路要快上不少,薑雲楓和霍光很快就脫離了長安周邊的住宅區進入了耕作區。

龍首原雖然現在在名義上已經是被劃到薑雲楓的名下了,但他屬實還真是沒了解過,唯一了解的也就隻有滻子村了,如果硬要說的話他曾經走過一次的長門縣那邊也算是有點兒了解。

眼下已經接近十月了,滻子村收完麥子又種了一茬兒地瓜土豆和玉米,而此時在西漢別的地方也已經開始收獲了,不過和有滻子村薑雲楓的那塊地不一樣,龍首原乃至整個北方的百姓此時收獲的都是大豆和小米等作物,也有高粱但是很少。

在作物種類匱乏的西漢,北方土地的耕種一般都是麥收之後種植一季的大豆或者小米,而在收獲之後再種上麥子,如此地周而複始。

大豆極易感染根瘤菌,而根瘤菌又有固氮的能力,而西漢的耕種方式是機緣巧合還是人們早就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這一點薑雲楓也不太明白。

不過在薑雲楓看來這還是機緣巧合的成分更多一點。

主要還是因為作物種類的匱乏,畢竟不像後世又是小麥又是玉米的,這個時代的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挑選的權利,而且菽飯也是百姓們最常食用的東西。

眼下龍首原的百姓們就在收獲大豆。麥收之後種植的大豆一般都是在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收獲,而龍首原這邊則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收獲的時間相對較晚一些。

還是水分充足的原因。

南靠秦嶺,長安周邊的水源不是一般的多,酆水、潏水、滻水、灞水、戲水以及還有一個這些支流最終交彙的渭水,長安周邊的水資源不是一般的豐富,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滻子村還是龍首原糧食收獲都比較晚的原因了。

和後世收獲的場景遠遠不同,人們直接在田間地頭就把大豆接脫殼了,而秸稈和豆莢則全部都被堆到了田裏被付之一炬。

這要是讓後世的磚家看了口水不得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