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衛生概述(2 / 2)

當代的心理衛生運動是從如何正確認識精神病和給精神病人以人道主義的待遇開始的。法國大革命後,比奈醫生提出,要以關心的態度對待精神病人,這樣有益於病人康複。因此,一般認為,比奈是心理衛生的倡導者。隨後,赫特·斯列賓與邵爾茨兩人分別著有《關於心靈營養問題》與《關於精神營養問題》,二人也是現代心理衛生的先驅。瑞士心理學家門格(H.Meng)和現代病理解剖學的創始人魏爾嘯(R.Virchow)也是心理衛生學的捍衛者。魏爾嘯為社會醫學奠定了基礎,從而為心理衛生的社會方麵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1908年比爾斯(C.Beers)所著的《自覺之心》(AMind That Find Itself)為標誌,心理衛生運動已飛速發展起來。比爾斯是商科大學生,因擔心自己會得其兄所患癲癇而精神失常,住進精神病院,在住院期間他的身心受到種種虐待,並且目擊病友們過著非人的生活。當他痊愈出院後,立誌將自己的餘生貢獻給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的運動。當時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教授給此書以高度評價,並給其作序,認為書中所述即心理衛生,同時在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衛生協會”。這樣就出現了全世界第一個心理衛生組織。此協會的工作目標,有以下五項:

1.保持心理健康;

2.防止心理疾病;

3.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

4.普及關於心理疾病的正確知識;

5.與心理衛生機構合作。

經過比爾斯的不懈努力,1909年2月成立了“美國心理衛生委員會”,1917年出版《心理衛生》季刊,1930年5月5日,在華盛頓召開第一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並且成立了“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其宗旨是:“完全從事於慈善的、科學的、文藝的、教育的活動,尤其是關心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加強對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療和預防,以及全人類幸福的增進。”

20世紀30年代,在國際心理衛生運動日趨發展的影響之下,我國許多有識之士日益認識到此運動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於1936年4月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準備開展工作,因翌年抗日戰爭爆發,全國處於非常狀態之中,致使心理衛生工作被迫停頓。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8年在南京召開過一次局部心理衛生代表會議。其後,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9年冬,在天津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年會上,許多與會學者才提出重建“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倡議。經過積極活動,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於1985年3月經中國科協和國務院體製改革辦公室批準正式成立,同年9月在山東泰安舉行成立大會,與會代表千餘人,此後,《中國心理衛生》雜誌月刊也公開發行。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1791/54813740.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