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同科室病人的心理護理要點(2 / 3)

2.孕婦及分娩的心理特征 每個孕婦由於年齡、職業、家庭、社會經濟狀況等的差異,懷孕及分娩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差異。一般由於懷孕及生產過程中的身心變化,會出現以下心理需要:(1)希望自己平安分娩,怕出現出血、難產等問題;(2)希望自己獲得一個健康的嬰兒,不要出現嬰兒畸形等問題;(3)希望嬰兒的性別與自己的期望一致,據上海市1983年的調查,中國婦女希望生男孩子的比例為79%;(4)希望家人能接受自己的孩子;(5)希望學會如何扮演母親的角色;(6)迫切地需要有關分娩及照顧新生兒的知識,以減少恐懼及緊張心理。

3.婦產科手術病人的心理特征 婦產科手術病人除具有一般外科手術病人的心理特征外,由於需要摘除部分實質器官,如**、卵巢、輸卵管等,使病人擔心自己會失去生育或性功能,會失去自己的女性特征,會失去自己的良好形象,會影響夫妻感情,會影響家庭和睦等。

(二)婦產科病人的心理護理原則

1.一般病人的護理原則(1)對病人進行心理衛生教育,使病人明確患病期、月經期及更年期的心理衛生知識,知道自己的生理及心理特點,調節自己的情緒;(2)對意誌力薄弱的病人,要多關心、幫助,使病人有較強的應對疾病的信心及能力;(3)對身體的暴露部位進行檢查、護理時,盡量回避他人,並對病人的羞怯心理表示理解。

2.懷孕分娩期的心理護理原則(1)做好孕期宣教及保健,讓病人產前練習分娩過程;(2)消除產前的緊張心理,以談話、參觀產房、看錄像等形式介紹分娩過程,並讓孕婦傾訴自己的心理感受;(3)對分娩過程中心理緊張的病人,可應用深呼吸、治療性的觸摸及鬆弛療法減少病人的痛苦和無助感;(4)對極度疼痛引起焦慮,影響病人分娩過程的,可考慮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止痛藥,或選擇無痛分娩術;(5)做好產後新生兒喂養及護理宣教,防止病人由於不了解新生兒喂養及護理知識而產生焦慮;(6)預防病人產後不能適應家庭角色的改變而出現產後抑鬱症。

3.婦產科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1)術前與病人交談,明確病人的感受,並向病人提供有關手術過程、預後等方麵的信息,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2)對焦慮、憂鬱等情緒反應較重的病人,應用心理支持等方式減少病人的情緒反應;(3)動員家屬,特別是丈夫多探視、體貼病人,給病人情感方麵的支持;(4)對手術後可能會影響性生活的婦女,要進行有關的術後性生活指導。

四、兒科病人的心理護理

(一)兒科病人的心理特點

患病對兒童及家庭都是一種應激事件,兒科病人年齡跨度大,且疾病的變化快,心理表現差異較大,需要護士應用相應的心理學知識減少疾病及住院對病人心理的影響,促進病人心理健康發育。兒科病人的心理特點與心理發展階段有密切的關係,根據發展階段分為以下幾期:

1.嬰兒期 從出生到1歲,主要的心理特點是需要親人,特別是母親陪伴,害怕陌生人,有明顯的皮膚饑餓感,需要摟抱、撫摸。是信任及希望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開始出現自我的萌芽,由於語言發育不完善,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2.幼兒期 從1歲到3歲,主要心理特點是開始探索周圍世界,出現自主心理,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思維以自我為中心,開始出現自尊,易產生羞愧及自我懷疑,有時會認為疾病是對自己錯誤言行的懲罰,出現緊張不安心理,對父母依戀,與父母分開後容易產生分離性焦慮。

3.學齡前期 從3歲到6歲,主要的心理特點是想象及模仿,能用所有的感官主動探索周圍的一切,出現內疚心理,語言的發育逐步複雜,能用複雜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開始出現良心,能感受到心理威脅,出現執拗、固執、任性、反抗等心理。認為疾病與自己的行為或思想有關。

4.學齡期 學齡期是兒童走上社會的起點,兒童通過勤奮、努力探索發展自我能力及自我認識,並在學校中開始學會待人接物及處世能力,思維以具體思維方式為主,開始出現抽象思維,尊敬權威人士,遵守規章製度,喜歡群體活動。有自卑及焦慮心理,知道疾病是由於病原微生物引起,但對疾病過程了解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