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同科室病人的心理護理要點(3 / 3)

(二)兒科病人的心理護理原則

1.應用有關心理學知識,減輕疾病對病人心理的影響,促進病人身心健康成長,如應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皮亞傑的智力發展理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等來指導促進患兒身心發育的護理。

2.注意家長與患兒的心理關係,促進親子關係的建立及發展。

3.提高家長的心理承受能力,穩定患兒的情緒,使他們很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4.減少疾病對患兒造成的心理障礙,創造條件,減少惡性刺激,消除患兒的恐懼感,根據患兒的病情及成長發展階段,安排一定的娛樂活動,促進患兒身心的健康發育。

5.根據患兒的成長發育階段選擇看圖畫、講故事等方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使患兒對護士產生信任感,減少患兒對護理治療的恐懼。

6.合理安排患兒的生活,如治療結束後可以集體講故事,使患兒感受到像在幼兒園或學校一樣,減少患兒的緊張、焦慮、恐懼、抑鬱等心理。

7.對疼痛的患兒,可應用頭像圖片測量法,衡量患兒的疼痛狀態,並及時采取護理措施,減少病人由於疼痛而產生的恐懼及焦慮心理。

五、急診科病人的心理護理

(一)急診病人的心理特點

急診病人病情急,需要得到及時的救治。病人的心理活動與發病方式、年齡特點、性別、個體差異、社會文化背景、疾病的嚴重程度、疾病的性質等密切相關。病人一般情緒易激動,認知範圍狹窄,意誌力減退,依賴性增加,並有以下心理需要:

1.需要立刻救治 迫切需要得到醫務人員的重視,並及時得到救治。

2.需要心理支持及安慰 由於病情緊急,發展快,會使病人產生心理危機,需要護士及時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和安慰。

3.需要保障安全 病人需要醫務人員能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及健康。

(二)急診病人的心理護理原則

1.根據病人的病情不同,及時提供救治。在救治過程中仔細、認真、果斷,保持穩定的情緒,使病人產生心理安全感。

2.觀察病人的心理反應。在搶救病人生命的同時,及時觀察病人的心理反應,並在及時搶救的基礎上適時調節病人的情緒,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

3.向病人提供心理支持。根據病人不同的心理特點及需要,及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使病人在心理上產生康複的信心。

六、門診病人的心理護理

(一)門診病人的心理需要

門診病人的心理需要與其就醫行為的短暫性、臨時性及疾病的性質密切相關,主要的心理需要包括:

1.需要認同 病人不論疾病是否嚴重,都希望來醫院就診後能幫助他們解除病痛,恢複健康。因此,病人迫切地需要醫務人員了解他們的病痛,關心他們的健康,滿足他們的需要。

2.需要引導 病人在陌生而複雜的醫院環境中不知所措,不知去哪裏掛號、哪裏檢查、哪裏取藥,會感覺茫然,迫切需要醫務人員的引導以便及時就診和治療。

3.需要解釋 病人希望醫務人員能向他們解釋疾病的原因、診斷治療過程、預後、注意事項、藥物的用法等。

4.需要保證 門診病人急於知道自己的疾病是否嚴重,需要醫務人員保證或承諾疾病治療的結果。

(二)門診病人的心理護理原則

1.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

(1)為病人提供寬敞、明亮、清潔、通風良好的候診室;

(2)維持有序的就診秩序;

(3)營造寬鬆的人際氛圍。

2.為病人提供真誠、熱情的服務,以良好的服務態度及嫻熟的技術贏得病人的信任,減少病人的恐懼不安感。

3.認真、具體、完善的導醫服務,使病人順利就診,及時得到治療護理。

4.耐心回答病人的提問,及時消除病人的疑慮。

(鄭惠琴 陳麗陽 傅紅俠 吳豔萍 王小芹 丁珊)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1791/54813727.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