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現代家庭易出現的兩個極端(1 / 2)

“孩子不打不成器。古人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

“要想讓孩子有出息,就得對他們‘下手狠一點’。”

……

很多父母就像上麵說的那樣,主張對孩子嚴厲。

孩子不代表父母,更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這些都是人人盡知的道理。一些父母都認為這是對的,他們表麵一副通情達理的模樣,但在生活中,卻認為父母擁有孩子是一個必要的例外。於是,他們幹預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這樣或那樣,稍有不順便喝斥,甚至大打出手,使孩子徹底失去了自由和成長的主動性。

有這樣一個父親,一次他發現孩子把家中的音響“拆壞”的時候,狠狠地把孩子揍了一頓。後來,孩子乖了不少,再也不敢動家中的東西了。這位父親在家長會上把它像勝利品作為討論的話題時,讓參會的教育主任大皺眉頭,嚴肅地告訴他:“你這樣做,可能把中國未來的‘愛迪生’給毀掉了。”主任的話讓這位父親摸不著頭腦。教育主任說:“孩子雖然把家中的音響弄壞了,但這正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應打孩子,應把握這次機會給孩子建立規則,教給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要學會釋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和動腦的機會。”

除此之外,有多少家長正在做著類似的事情,他們往往把孩子最能表現智慧的一麵當成缺陷加以糾正。既讓孩子受了皮肉之苦,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思維。

在西方,一切形式的暴力都會被嚴加限製。男人不能毆打女人,老板不能毆打員工,大人不能虐待孩子,老師不能毆打學生,警察不能**囚犯……除了正當防衛之外,你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但很多的中國父母認為父母打孩子是在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毫無疑問,孩子在父母的“權威”下,一定程度上會屈服,但這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孩子。

可怕的是,大多數的父母通過打罵孩子,總結出來的“教育真理”,“屢試不爽”,被他們用來作為家長之間的教育交流心得。他們甚至回憶起自己年幼時曾被父母所打的情景,並感謝父母當時的教育。由此,他們更加堅定了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

如果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國應該絕大多數人都是孝子、孝女,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社會中不孝敬老人的例子太多了,甚至出現了幾個子女都不贍養老人的情形。顯然,棍棒下麵出孝子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固然不錯,但成人的生活環境帶來的過於溺愛,照樣很麻煩。

有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應采取溫和的方式,比如:

“打孩子容易使孩子走向極端,孩子是打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