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威名震懾宵小(1 / 2)

有明一代,“萬國來朝”的說法純屬誇張之詞,天朝上國的影響力還沒到弗遠靡屆的地步,一年之中能有超過二十個國家遣使來朝就已經算是朝貢貿易比較頻繁的年份了。

所以,專供接待外邦使臣、商團之用的會同館內,平時客人並不多見,隻要瓦剌不派遣龐大的“打秋風”團來京城叨擾大明,會同館就永遠不會迎來顧客盈門的那一日。

在大明所有的藩屬國、羈縻之地中,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深、朝貢最勤的莫過於朝鮮、琉球二國,其國王即位須得到明廷頒旨冊封,舉國使用大明的大統曆紀歲,服飾、禮儀源自大明,上層貴族子弟熟讀漢文漢書並以此為傲。

其次是安南、占城、暹羅等東南亞農耕民族組成的國家,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國王即位也須得到明廷冊封,但它們遣使入朝大明的次數遠不如朝鮮、琉球那般頻繁。

因地理、交通原因,大明還無法將文化影響力遠播至自己的藩邦烏斯藏(現西藏)。至於女真諸部、關西七衛、兀良哈三衛等由遊牧或漁獵民族組成的羈縻之地,受華夏文化洗禮的進程十分緩慢。

而瓦剌、韃靼隻是名義上承認大明的上國地位,其可汗並不接受大明的冊封。

以上地域再加上一個內部長期動蕩的日本,大明的對外有效影響力大概局限於此。永樂、宣德年間靠鄭和七下西洋建立起來的更廣泛的對外聯係,因耗資巨大、海外貿易無利可圖,大航海難以為繼,故而隨著大明遠航事業的終結,那些遙遠的落後小國漸漸從大明的天下觀中消失了。

明廷缺乏海外殖民意願,民間缺乏探險精神,中國很難出現哥倫布那樣的人物,也注定不會走上依靠海外殖民攫取的巨大利益來支撐野心勃勃的大航海計劃的路子。

百餘年之後,隆慶開關,大明終於與位於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諸國有了更多的直接商貿往來,但遺憾的是,歐洲的物產對大明而言,毫無吸引力,除了白銀,大明並不需要歐洲其它幾乎所有的商品,相反,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絲綢、茶葉風靡整個歐洲,成了歐洲人炫富的工具,甚至成了他們“山寨”的對象。

開關沒能改變大明固有的曆史進程。

可想而知,曆史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現代人不宜想當然的予以跨時空解讀,誤以為自己的智慧遠在古人之上。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

話說此時的大明對西域諸國還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別是雙方都麵臨著瓦剌這個共同威脅,因共同的安全關切很自然的加深了彼此之間的聯係,所以,撒馬爾罕使臣頻繁出使大明。

阿依達娜隨其父親出使大明,無意間從朝鮮使臣嘴裏得知發生在海子邊的那場變故,便焦急的向會同館正使及禮部官員打聽卓軒的下落,但眾人語焉不詳,生與死、罪與非罪都無定論,也沒人願意給她講述詳情。

關西七衛的使臣也知曉了此事,在會同館堵住打算出門的阿依達娜,乘機挑事:“阿依達娜小姐,雄鷹折了翅膀,你的戰神恐怕早遇難了,為了保障你們的安全通行,如今關西七衛少不得要大把花銀子,以請走瓦剌鐵騎那尊瘟神,所以,咱們之間的事須重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