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t槍舌戰
率先被難的是布施和尚,相比道教,佛教更善辯經義,而且道家主無為,反而無物可辯,佛家是外來教,翻譯來的東西,終究是有縫的外物。打點d與布施和尚辯論的人同白庸有過一麵之緣,乃是九華皇苑當代的席弟子武虛。
“最近鄙人鑽研佛經,卻有幾點不明白的地方,還望大師給與開解。我觀佛教因不承認有靈魂提出了無我論,可既然無我,輪回或成佛裏也就無我,無主體,有人在佛死後幾百年就提出了各種的輪回主體之說,第八識就是其中之一。”
布施和尚一點也沒有對方來勢洶洶而變s,反而哈哈笑著說“你是想說阿賴耶識嗎?”
阿賴耶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m失心xng;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刹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刹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此亦為唯心論之一種。
布施和尚一邊說著,一邊拿起一條鹿腿,也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咬一口嫩汁飛灑,十分粗野了砸了砸嘴,如同在回味一樣,讚了一聲好,皮脆ru緊,趕緊又拿起旁邊的燒刀子,大口灌下,喝一個臉紅脖子粗,大力拍了一下桌子,喊了一聲爽。
武虛皺起了眉頭,尤其是對方咬東西時濺出來的油漬,以及喝酒時漏出來的酒水,都讓他連忙躲開身子,深怕被濺到。
出席這場宴會,為了不失禮儀,他身上穿的都是最正規的禮服,一板一眼絕不邋遢,所有可能的褶皺都是燙平了再拉直,一身整潔光麗。為了避免被對手攻訐,他在宴會中的動作也是完美的符合禮節,不留一絲紕漏。
武虛望族出身,而且同白家的沒落不同,是如日中天、一手遮天的那種,他自小就受到最良好的禮儀官教導,係於嫡出,也絕不是那種坐吃山空的敗家子,從小就很聰慧,三歲能言,五歲識字,八歲作詩,十二歲就在軍中任職,十五歲考取功名,文武雙全,平日交流的也不是紈絝子弟,可謂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
不過他顯然沒有應對粗獷的酒ru和尚的經驗,不守禮儀,穿著邋遢,吃沒吃香,還不守清規戒律,說粗人都是在稱讚布施和尚,這和尚身上粗、俗、庸三s皆備。我們速度第一)
若在平時,這種粗人他是看也不看,直接揮袖而去,沒奈何現在的是命令,而且必須是他主動向敵人挑起進攻,隻好耐著xng子,強行忍著心中厭惡,隻是他這下也明白,想靠禮節攻訐對方是不可能了,對方根本就不懂得禮節,你和他談這些無疑是對牛彈琴。
“大師明鑒,正是阿賴耶識。佛教提出阿賴耶識,本為了自圓其說,可惜第八識也逃不了刹那生滅法,隻是它不是人眼看得見的,它的生滅對一般人來說,變得不那麼明顯,不那麼具體了,所以就了許多的人,以為這麼深奧的唯識學已把問題解決了。因此,一般人到此為止,就不再追問下去了。而實際上,原來的問題可以說是根本沒有解決,而是轉換成了一個更隱蔽的,更不易被現的問題而已。更具體地說,就是把輪回的主體問題轉化為第八識在生滅過程中的主體問題,因第八識按佛教說法,猶如是一寶庫,含藏一切諸法種子,眾生無始以來的種種善念、惡念、善行、惡行這些信息都貯存於此識之中。所以,當輪回時,這個第八識就帶著所有這些貯存的信息到下一輪的生命裏去了。借此,第八識成了生滅輪回過程中的載體,以解決“無我”的所帶來的載體缺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