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端硯以子石為上(1 / 2)

伍月錯愕不已,我明明沒有碰到你的東西啊,中間還隔著好幾厘米呢。

見這位中年女攤主正叉著腰,口沫橫飛,伍月不由得眉心一蹙,愣了片刻。

為的,是這個女人漏財的麵相。這女攤主發如枯草、臉色青白、兩頰無肉、眉尾散亂,麵露有刻薄之相,不旺夫家,極易漏財。下巴尖若刀削、鼻翼尖薄、鼻孔外露、口大牙黃且牙齒尖疏、印堂有許多雜紋,無一不是書中所寫漏財的麵相特點。兩個鼻孔一大一小,代表財庫不平衡,可能是收入忽高忽低,正好與她的身份相合。

更重要的是她的山根塌陷,而山根在走勢正應著41歲,這一年最易漏財。

伍月偷偷用天眼一瞧,1954年生人,正是41歲。再細看,她眉梢嘴角,微微下垂,今日運勢不濟。伍月心裏一動,難道這漏財要應在自己身上?

周圍人見伍月愣在那裏,都以為她是被嚇著了,紛紛替伍月說話:“你跟個孩子計較什麼,又沒弄壞你東西。“

也有與她熟識的人:“老張家的,算了,你別嚇著人家孩子。“也有打抱不平的人:“咳,你對個孩子那麼凶幹什麼呀?還想訛人家呀。“

更有位大嬸見到伍月想到自家孩子,迸發母愛把伍月護在身後說:“孩子,沒事別怕,她不能把你怎麼樣,你走吧。“

就連那女攤主的老公也出來拉了拉自家婆娘說:“別跟人家小孩兒這樣,又沒踩著什麼,讓人家走吧。“

不得不說,九十年代的人們還沒有那麼冷漠,小村小鎮的居民們也都真是淳樸。

那女人本來是因為天熱氣悶,加上沒有生意所以煩燥,被伍月一踩,就把火都撒了出來,自然也存了點兒敲別人一筆的心思。可是東西根本碰都沒有碰著,明顯不占理的女人,見有人打抱不平,也就熄了氣焰。隻是對著自家男人撒潑抱怨:“每回都算了算了,怪不得人家每次都隻敢從咱們的攤子上跨過去。我怎麼嫁了你這麼窩囊的男人?“

伍月暗暗歎了口氣,那男人倒是個老實人,隻可惜,娶了這樣一個刻薄無福的女人。那被放在攤子邊上的一塊方硯台分明就是難得的古硯,青光比方才的古畫足足濃鬱一倍。

伍月斜跨一步,繞過擋在身前的大嬸走向攤子,清清嗓子,怯生生的對兩位攤主說:“對不起啊,我本來是想買一塊硯台,練字用的,不小心踩到你們鋪的布了,對不起。阿姨,我買一塊硯台你別生氣了好嗎?“

這又禮貌又乖巧還有幾分膽怯的樣子,讓大家夥看了都覺得又可愛又可憐。身後那位大嬸輕輕的拍拍伍月的肩膀安慰說:“孩子,你要不想買就不買,沒事的啊。“伍月回頭揚起小臉報以一笑,“我真的是需要硯台,才想買的。“

那位潑辣的女攤主,也有些不好意思起來,更何況又有生意可做,幹笑了兩聲問道:“你,你想要那塊兒啊?“。

伍月輕輕抓抓頭發,故意又把所有的硯台看了一遍,指著那方古硯說:“嗯,就要那一塊吧。多少錢啊?“

那方硯台看上去平平無奇,一點兒不像古物且連任何花紋裝飾也沒有,加上前頭的插曲,那中年女人也不太好意思多要“十...五.......十塊錢。“十五兩個字還沒出口,被丈夫用手肘提醒了一下,改成了十塊錢。

“可是我隻有五塊錢。“伍月故技重施,在背包夾層摸出一張五元的紙幣,成功買下這方古硯。

臨走伍月不忘回頭,笑著對剛才幫著自己的大嬸揮手告別,道了幾聲:“謝謝“才捧著硯台,繞去了古硯齋。

這古硯齋,名為古硯齋,但店中卻什麼古物都有,唯獨沒有硯台。

店主是一位姓沈的老人,因為酷愛古硯,將店名定為了古硯齋,但從不出售古硯,反而在店裏設了專人負責收購,幾位古玩鑒定師也會有償幫人鑒定其它各種'古董'的真偽。曆來以鑒定專業、態度良好、童叟無欺,聞名於遠近。

對於這方硯,除了寶光,伍月怎麼看也看不出什麼名堂,便決定去古硯齋,弄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