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明確指出:修道分為五個境界。
第一境:入道,為真正踏入道門,此境界可以調動微量天地元氣,以催動符籙,亦可將元氣附注於法器上,對實體以及鬼魂造成傷害,自身與常人無異。
第二境:化炁,後天返還先天,修成乾元不漏純陽體,萬邪不侵,妙用無窮。自身可吸收天地元氣轉化為真氣,彙聚於黃庭之間,因而真氣充足體內溫熱,神宇樸茂,壽享天年。
第三境:化神,紅血轉白膏,脫胎換骨,到達此境界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等等神通,身體刀兵不懼,可以禦風而行於天際,有縮地成寸,吐氣生雲等本事。
後兩境隻說叫:“還虛”、“合道”,沒有具體描述,隻有四字評語:形神俱妙。
想來也是,大部分修道之人終其一生都隻是在門外徘徊。後兩境對世人來說就如天上日月,過於虛無縹緲。
入道之後便可被稱為大天師,降妖除魔,積攢功德。
李玄機生而入道,得天獨厚,既是幸事也是禍事,如果不是早早遇到師父王壽陽,不說被雷劈死,沒有道門心法的守護,自身便如破屋陋室四處漏風,直至靈氣枯竭而死。
王壽陽用道家秘法守住了他一身靈氣,遮蔽了天機,又留下一部“無上太玄經”供他修煉,到達“化炁”,修成純陽體,一身靈氣真正為自己所用,封印自可解除,從此天高地闊都可去得。
估計王壽陽也不會料到,自己這個徒弟不僅生而入道,還生而知之,三歲跟隨教書先生識得這個世界的文字,就開始修煉書中內容,日複一日,得益於先天靈體,腦中空靈,念頭通達,十歲就達化炁,簡直匪夷所思。
如今李玄機整個人神華內斂,皮膚細膩光澤,十歲身高就和尋常少年十五六歲一樣,再加上他性格使然,不是至親還真看不出來。
月上柳梢頭,李玄機放下手中書籍揉捏著眉心,書中的內容太過於怪誕詭異,前世比這離奇的書籍一大把,可是誰也沒有見過什麼神仙鬼怪,隻不過自己能來到這個世界就已經很不可思議了,他倒不是全然不信,保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見時候不早,少年伸著懶腰打了個哈欠,起身走進房屋。
微風拂過,桌上黃符微微翻動,卻見剛才還普普通通的羅盤,如今好似活過來一般,發出細微的白光,忽明忽暗,旋轉的指針停留在少年離去的方向,十分古怪。
這是一座茂密的叢林,樹木遮天蔽日,一個青衫少年搖晃著手中折扇緩步走在石板小徑上,神情悠閑。
林中飛禽走獸繁多,少年人倒也看得開心,偶爾有麋鹿、虎豹從他麵前經過,他也樂意停下來讓那些畜生先走,說來也怪,那些動物就好像看不到他一般,一閃而過,全然沒把他放在眼裏。
少年也沒多想,隻是漫無目的地走走停停。
拾階而上,小徑漸漸變得寬闊,樹木也開始稀少起來,原來是已經到達了山頂。
山頂視野廣闊,滿地綠草,一座破舊涼亭佇立在山巔。
走近涼亭,抬頭望去,上麵赫然寫著“停步亭”三字。
少年心中不免有些腹誹,什麼破名字,停不停?
隻是當他走進涼亭才感覺這個名字十分貼切,原來這座涼亭一側竟然是萬丈懸崖,深不見底。崖中霧氣彌漫,隻隻白鶴穿梭在其中,若隱若現,猶如仙境。
看見如此美景,少年詩興大發,可是硬憋了半天卻沒有蹦出來一個字,撓了撓頭悻悻坐在亭凳上,愣愣出神。
天色不知怎的突然就暗了下來,絲絲白色從天而降,無聲無息。
少年回過神來,看著飄落下來的白色有些訝異,展開折扇伸出亭外,不一會就接住了少許,拿到身前才發覺,原來是下雪了。
雪越下越大,滿眼盡是白色,山中綠意沒過多久就被白雪覆蓋,讓人仿佛置身於雲端。
雪繼續落著,少年應該是看得乏了,竟依靠著廊柱沉沉睡去....
不知過了多久,一道蒼涼的聲音幽幽傳來,
“我自山中正睡眠,世人見我如神仙,夢中逍遙幾十載,睜眼才知過...千...年.....”。
少年猛然起身,緊盯著亭外。
隻見一個紫衣道人騎著仙鶴而來,道人白發白眉白須,臉上紅光滿麵,額中一抹紫印熠熠生輝,手中一柄拂塵散發著刺目金光,恍若神人。
道人飄然落地,手中拂塵輕輕掃過,金光緩緩散去,望著亭中少年一臉微笑,“福生無量天尊!”
少年麵色陰沉,這個道人給他的感覺十分怪異,完全不像他表現出來的這般仙風道骨,一股無名之火從他心底升起,怒聲喝道:“你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