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忙碌完一天的朝政,龍朝輝來到嶽麓書院,拜見他的老師大儒董仲舒。
他騎著金鬃馬一路飛奔,即使杭安城道路曲折難走,多是水路,用了不到半個時辰就來到了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依然浩氣蕩然,在古樹的包圍中顯得更加神秘而有氣勢。
董仲舒依然一身便服,魁梧的身軀,花白的頭發。雙目間炯炯有神,已經八十有六歲的他顯得非常的健壯。
“學生見過老師,這段時間公務繁忙遲遲才來拜見,望老師恕罪。”見到老師,龍朝暉躬身下拜。
董仲舒一把將他扶起,即使龍朝輝有著高深的內力在身,也能體會到老師的沉穩有力,心裏不禁高興,老師已經年邁但有如此的力道和氣魄真是幸甚。“免禮免禮,朝暉啊,我們終於又見麵了。”
“是啊,一別已經一年有餘,能再次回到杭安見到老師真是高興。”
兩人穿過書房來到後院一處寧靜雅致的地方坐下。耳邊泉水叮咚,小溪潺潺。
董仲舒親自汲新泉,烹活火,放下兔毫甌子,為他親自泡茶。
兩人品著新茶,緩緩道來。
“朝暉啊!我早就說過你能成國之大器,果然如老夫所料,你屢立奇功,為我大順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師也覺得臉上有光啊!”董仲舒滿臉的笑意。
“那裏那裏,不過是我個人應盡的本分而已。”他略有不安地說。
“現在你貴為一國之公,隨有功名在身,事務繁忙,但也不要忘記讀書啊!雖然你曾經學富五車,不過那都是過去了,一個人要不斷的學習才能有進步。”董仲舒語重心長地說。
龍朝輝苦笑道:“今天來拜見老師,學生還有一事相求,就是關於靜心的問題。學生這段時間事務繁忙都靜不下心來讀書,更不要說修身練體了。特來向老師請教儒家關於靜心是如何做的。”
董仲舒點了點頭,“老夫研修儒家多年,雖不敢說達到大成,但也有所心得。你研修道家法術,在道家強調的是萬象放下,心無雜念,豁達光明,衝融虛廓的心境是不是啊?”
龍朝輝驚奇地道:“沒想到師父一代儒學大家,對道家的觀念也有所涉及。”
董仲舒微笑道:“到了我這個境界,讀書既是修為,修為既是讀書,以書養性,以氣養人。道家的萬象放下老夫不敢苟同,一個人既然生活在社會之中,怎麼可能萬象放下呢!所以道家以出世為理念,儒家則是以入世為理念。萬象放下不可能,但在儒家學說裏可以做到“正心”,所以,老夫一直強調養氣之說。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已達到聖賢的境界。”
“養氣之說?”龍朝輝聽罷眉毛一挑,他沒有想到,其實儒家不光是強調讀書,為國出力,而更強調的是養氣。近乎於道家的修煉之法門了。看來自己書讀的還是少,竟然沒有領會在茫茫書海中也有修煉之功。怪不得老師頗有長生之象,難道儒家的學說達到一定境界可以和道家,佛家一樣,化臻入境?
董仲舒娓娓道來:“養氣即使浩然之氣,古之聖賢身上都有一種氣場,這就是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並不是權勢的顯赫,地位的尊榮,浩然之氣來至於自我與天地之間的融合,所謂‘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那是一種真力的彌漫,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修煉浩然之氣,他使得人的精神世界使某種意誌信念高度集中凝聚,然後讓其充沛完滿,貫注全身。此時,人的身心成為意誌和信念的凝聚體,就可以達到無堅不摧,大無畏的品格。”
“儒家也能修煉嗎?”龍朝輝再次疑問。
董仲舒微笑著點點頭,“當然可以,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