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這算什麼事兒(1 / 2)

依舊垂首不看龔樹銘,肖章問道:“敢問龔員外,我這個右庶子都需要做些什麼?軍器監,又該做些什麼?昭烈堂的事兒,我都具體負責那些勾當?”

“你這小子真有趣。”

被一連三問,龔樹銘大笑起來:“你還真以為,聖上是讓你做官呀!這些職務,隻不過都是皇上讓你去領一份俸祿的托詞。你真正的營生,是王府右庶子,隻管做好你現在幫定王做的事便好。”

笑著,拉住肖章的手,他繼續說道:“當然,本堂諸事,你平日裏也不用過問。本堂有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要推脫。其他的時間,你還是該做生意、還是做你的生意。該琢磨你那些奇技巧物,還是去琢磨你的去。”

見他這樣說,肖章明白了,心底暗忖:合著老皇帝這舍了老本。竟然不惜連進士出身都給小爺搞定,隻是為了BI小爺給他兒子扛活呀!

進士出身,這個身份是什麼概念呀?

自從有了那道“養仕詔”,如今整個大梁,讀書人沒有千萬、也得有個七八百萬人。

大梁朝每次恩科,進京趕考的舉人,沒有沒有十萬、也得八萬人。

可是每次的恩科,要取的進士數量,從來沒超過千人名額。

十萬人過獨木橋,最終隻有一千人能走過去。

這與肖章從前那個時代裏,各個年齡段、隻要年齡何時的學子們,千軍萬馬衝向“國考”考場。

最後能順利考入體製的卻是寥寥,是極其地相似。

大梁的科舉年年考,但伴隨著讀書人多起來,老皇帝後來還增設了一條規矩。

什麼規矩呢?

所有的舉人連考五次若還是沒考上進士,便不可以繼續進京參加京試。

這新增的規矩,其實在原本對京試的限製之外,隻是增加了三條。

那三條呢?

其一,凡五科未中者,不可入京試。

第二,凡年過四旬者,不可入京試。

最後是凡子女成年者、不可入京試。

這規矩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在告訴天下的讀書人:朝廷養仕,但不養無能之仕。

從你考中舉人開始,給你五年的時間。

五年時間裏,你若能考得上進士,那就有官做。

若是才疏學淺、你考不上進士,那不好意思、別總往京城裏來了,您京試的資格被取消了。

同樣的道理,歲數太大的讀書人,往往已對各種事形成了固定的認知。

那種人一旦進入官場,對於上官而言不好擺弄。

於是乎,在蔡尨輔等人主導之下,便多出了一條:過了四十歲,您老實在家呆著,別來京試這一條。

最後那一條,是在八年前,由定王、襄王、代王等十幾位王爺,帶頭動議、增加出來的。

十幾位王爺,為什麼要增加那子女成年,不可入京試那一條呢?

原因一些新科進士,朝廷給了官職以後,拖家帶口、奔行千裏去上任。

家裏人口多呀!

一路上的開銷巨大自是不用說。

家裏老的老、小的小,出現過不少新官沒到任、老母病死在途中的事兒。

忠義孝悌是國本,當官的父母要是去世了。

那是要給帶薪假,讓其“丁憂”返鄉去守孝三年的。

大梁四麵、異族環伺,連年征戰、國庫沒剩多少錢。

王爺當時的想法是:取仕幹脆取年富力強的,能為朝廷多幹些事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