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曾、齊本是忠良後,竟成宦海兩浮萍(1 / 2)

“回父皇,是、卻又不是。”

詭異一笑,趙維桓道:“對齊仲泰,您或不知其甚祥。他父親曾在兒臣的定州軍中供職多年,是兒臣的忘年之交。曾文衝您該知道他曾是兒臣在西征時,從新科進士中征辟地參錄軍事。”

聞此言,趙喆眨了眨眼。

略加思索後,他說道:“依你之意,那兩個人都是你的心腹咯?”

“是也、非也!”

趙維桓怕被猜疑,急忙說道:“齊仲泰之父的功德碑,乃父皇欽命所立,齊家的宗祠亦為父皇從內庫調撥、重修重立。齊家上下對您的皇恩浩蕩,使得他們一家人、忠誠的人實際隻有您一人。”

“齊仲泰、齊仲泰?”

努力在腦中搜羅關於齊姓之人的信息。

喃喃中趙喆猛然想到了一個人,盯著趙維桓道:“你說的那個齊仲泰,他的父親可是以三百敵兩萬、白杜河口堅守七個晝夜,力竭戰死的武襄伯齊興、齊伯振?”

“回父皇,齊仲泰正是齊興之幼子。”

接問既答,趙維桓接著說道:“曾文衝亦如齊仲泰,其父乃是荊南湘州人士,是您以其功德、欽封的昭明撥曾鑫、曾文懷。曾鑫四兄弟投效軍旅,三人西征一人還。是您以內庫專款重立宗廟,並命兵部奉養遺孤。”

話稍停,趙維桓淺笑著繼續說道:“曾文衝是在兵部專俸供養之下,才能完成學業、進京考中進士的。所以他對您的忠誠,更是罕有人可與之相比的。”

聽完趙維桓對著兩個被提名人的介紹,趙喆的腦海中,也完全展現出了關於二人之父的相關信息。

可謂是知根知底,可謂是忠誠可靠。

對於這樣兩個人,無論他們是絕對忠誠於自己,還是忠誠於趙維桓。

趙喆知道他都無法不信任,沒有理由不去重用。

重用歸重用,趙喆卻想到了另一種層次的問題。

看先高階下,趙喆開口道:“二人均是伯爵之子,為何要以科舉入仕?既以科舉入仕,可與朝中某人有諸如師生情誼呀?”

科舉入仕,是大梁朝廷選擢官吏的主要渠道。

在科舉之外,還有貴族子弟的舉孝廉的通道。

貴族子弟孝廉之製,起源自漢朝,原本已亡於三國兩晉。

直到大梁開國之初,為了平複那些原本自身學識不高、子弟多自小隨父從軍的開國元勳,才重新開立此製。

說白了,舉孝廉製度,就是大梁曆代皇帝用以籠絡貴族人心,鞏固基於門閥、世家作為大梁基礎的一種手段。

按曾文衝、齊仲泰的出身,他二人雖非嫡子、長子,無法繼承其父爵位。

但憑其父的爵位,早已滿足四品以上入貴序的條件,是可以不用十年寒窗苦,硬往科舉那條路上擠的。

放棄繼續享受皇恩浩蕩、一路綠燈的出仕途徑,去選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的通道。

兩人這種做法,不僅是趙喆會懷疑,起初趙維桓也感覺二人有些心存不軌。

不過經過一番考察,趙維桓最終還是選擇信任二人,其中自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