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最終看清形勢,選擇了給高仕群修書一封,懇請他出麵斡旋。
順水推舟的人情,平定最大威脅的功勞,高仕群自是不會放過。
於是乎,在高仕群的主導下,在崔臣的策應之下。
趙喆決定放過這個“一時昏了頭”的兒子,給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不過給他這個機會的前提,是襄王必須接受三個條件。
什麼條件呢?
其一,放棄封地、遵皇命,接受異地就藩的詔令。
其二,放棄絕大多數兵權,並保證逐步將親軍數量,減少到朝廷規定數量。
其三,自請罰俸三年,還要將王府庫中藏資的十分之七全部貢奉國庫。
迫於形勢,聰明過人的襄王最後隻能檄文天下,宣布全盤接受父皇之命,隻留一廂親軍參加北伐。
如今從封地帶出來的十萬大軍,三廂、近八萬人全部給高仕群收編。
或是遣散、或是就地安置。
還有些剛剛投軍的新兵,則被編入了冀州廂軍,跟隨中山郡王出征、北伐去了。
襄王府的庫銀,還在點算。
襄王封地內的官吏,也正在有條不紊地更換中。
襄王軍中的各級將領,更是由趙維桓指定、全部調換了一遍。
如今襄王的秦軍,已變成的襄王領定王兵的景象。
經過這一係列的操作,趙維桓知道,他這皇帝老爹已幫他掃清通往龍椅的道路。
他那個兄弟,已失去任何再與他競爭的機會。
畢竟是他的親兄弟,趙維桓也不想繼續窮追猛打、非要將人弄死才罷休。
不想弄死,就該給生機,所以他決定如實回報襄王的近況……
心意已定、站起身來,趙維桓望向高階答道:“啟稟父皇,襄王帶著僅存的一廂兵馬,已從朔州出擊,十日連下三州、已bi近武州。根據王叔傳回的軍報,預計今夜、最遲明日晨起,襄王軍便可開始圍攻武州。”
燕雲十六州,本是中原王朝舊地。
在大梁朝立國之初,東古人借中原大亂之機,出兵入關霸占了幽、檀、順、儒、媯、武、新、蔚、薊九個州。
定王上次北伐,曾一度收複了蔚、幽、新、媯、薊、順、武七個州,將東古人壓縮到了檀、儒二州。
可是當西部的西羌、大夏部作死,惹得定王率兵西征。
東古人看準了機會,再次發兵、重新奪回了那七個州。
如今聽得趙維桓說,襄王竟十日連下三州、兵鋒抵近了新州。
趙喆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點了點頭:“還不錯,那小子還算有點領兵的真本事。短短十日,他還真算做到了兵貴神速。唯望他能再用十日,為王兄先行掃平西線,給王兄大軍打開一片便於全軍展開的大地域吧!”
“襄王領兵能力,兒臣自認伯仲之間。”聞此言,趙維桓說道:“不過他的智謀,恐難與那宗弼抗衡。兒臣懇請父皇,請調兩人前往襄王軍中,助他穩健前進。”
聽這話,趙喆眨了眨眼:“小子,你是還信不著襄王吧?你又要讓誰去他身邊,幫你看好他呀?”
兄弟爭權,一方得勢、一方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