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寶寶敢於說對不起
媽媽把寶寶心愛的玩具給弄壞了,然後對寶寶說對不起,或者媽媽故意的犯一些小錯誤,然後對著寶寶說對不起,這樣鼓勵寶寶在今後犯錯誤的時候也要說對不起,當寶寶在餐桌上不想吃某一個菜時,就把爸爸媽媽夾到碗裏的菜給扔了出去,此時,不要過於批評孩子,要先給孩子講道理,分析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然後鼓勵寶寶說對不起,這樣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會敢於說對不起。
對於孩子來講,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貼身的老師,所以在孩子麵前一定不要顯得過於做作,即使是有意安排的練習,也要做的很自然,這樣寶寶也會在自然中形成良好的習慣。
因為“對不起”是在比較嚴肅的氣氛中進行的,因此孩子往往難以啟齒,應予以鼓勵,一旦孩子表示了歉意並有所改正,立即給予正麵評價。
不要在孩子麵前粗魯
禮貌既是品質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父母必須要有禮貌。但是,父母經常很粗魯地教育孩子要懂禮貌。當孩子忘了說“謝謝”時,父母會當著其他人的麵指出來,這種做法至少可以說是很不禮貌的。父母急急忙忙地提醒孩子說再見,甚至他們自己都還沒道別。
說孩子不禮貌不會有好的效果,和父母的願望相反,這不會讓他們變得懂禮貌起來。而且這樣做的危險是孩子會接受我們的評價,然後把它視為對自己的看法的一部分。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是無禮的,那麼他們就會一直以這種形象生活下去。對於無禮的孩子來說,行為粗魯是很自然的事情。
尖刻的指責和悲觀的預言對孩子也沒有任何幫助。要想有更好一點的效果,大人必須使用簡單的、有禮貌的語句。去朋友或親戚家拜訪提供了向孩子示範禮貌的機會。拜訪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應該是愉快的,而要想玩兒得開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對孩子行為負責的重擔交給孩子自己以及主人。
孩子認識到我們不願意在別人的家裏嚴厲訓斥他們,他們相信這種地域差異,於是就選擇這些地方來做出一些不當行為。對付孩子這種策略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主人製定他們家的規矩,並且由主人來執行。
阿金治群猴
阿金的家坐落在大青山腳下。他在房後開了一片荒地,種上了南瓜。勤勞的阿金,春天鬆土、澆灌,夏天鋤草、施肥。秋天到了,地裏的南瓜又多又大,阿金心裏好喜歡。
可是,一天早上,阿金發現所有的南瓜都被山上竄下的猴子抱走了。他氣得直跺腳,真想找個法子收拾這群坐享其成的饞家夥。
阿金決定去找猴子窩,端它的老巢,就帶上柴刀進山了。他找了幾天,卻隻見猴子跑,不見猴子窩,隻得憤憤地回到家中。
第二年,阿金還在老地方種了南瓜。不過到南瓜結出來的時候,阿金怕一年的辛苦再泡湯,就幹脆夾了被子,帶一麵銅鑼,住到地裏來了。
夜裏,阿金突然聽到一陣唧唧唧的叫聲,睜眼一看,一條條黑影竄進瓜地。阿金趕忙敲響銅鑼。當當的鑼聲震得猴子耳根發麻,便丟下南瓜逃走了。但它們並不走遠,阿金的鑼聲靜一陣兒,它們就又跑回了瓜地。
這樣一連幾天,阿金被折磨得人困馬乏。這一天,他裹著棉被睡著了,而且睡得很深沉。成群的猴子又來了,它們不但把南瓜洗劫一空,有幾隻粗心大意的猴子。把裹著棉被的阿金也當成大南瓜抬走了。
天亮了,阿金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個大山洞裏,旁邊堆了好多南瓜,他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他心想:這可是我搗碎猴子老窩的好機會!於是,他決定利用猴子喜歡模仿的特點,智擒群猴。他趁猴子在洞外曬太陽的時候,偷偷找了許多樹藤,編織了許多藤圈。
天黑了,一隻隻猴子回到了山洞。阿金仍舊一聲不響地鑽進棉被裏。大約所有的猴子都回來時,阿金突然從棉被裏鑽出來,當當當地使勁敲鑼。
猴子一如往常,亂跑了一陣,便蹲在地上不動了,兩眼緊緊盯著阿金。阿金慢慢地從身前拾起藤圈,緩緩地套在自己脖子上。那些猴子見了,也紛紛撿起地上的藤圈,套在脖子上。阿金又敲了一通鑼,猴子又是一陣跑跳,套在脖子上的藤圈就緊住了。原來,藤圈上已經事先留下一條長藤,長藤的一端拴在了大石頭上。
第二天天亮,阿金把南瓜搬回了家。他真想一刀一隻把猴子殺光,看到它們那頑皮樣兒又不忍心下手。便放了猴子,把猴洞堵了起來。猴子沒了洞,便跑到山上森林裏安家了。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觀察內容觀察孩子的同情心。
發展目標培養孩子積極向善的心理。
1父母要以身作則
對孩子說話溫和、體貼,常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給孩子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來自我們的濃濃的愛。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急,我來幫助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
2在對比中接受教育
常陪孩子到大自然中,享受陽光、雨露,欣賞花草、蟲魚……在大自然絢麗的風光、變幻的色彩中,孩子看到了美的產生,驚喜大自然的神奇。要讓孩子看到由於人們不愛護大自然所帶來的後果,如光禿禿的山嶺,又黑又臭的河水等。告訴孩子,由於一些人不注意保護大自然,不愛惜動植物,一些地方的美麗風光已經不複存在,一些動植物已經消亡和正在消亡,例如藏羚羊,由於不法分子喪心病狂地捕殺,麵臨滅絕危險;一些清澈見底的小溪,由於人們亂排放汙水、亂扔垃圾,成了臭水溝……孩子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也感到了肆意破壞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在一正一反的對比中,孩子就會被深深觸動。
3體驗殘疾人的困難
采取各種教育手段,讓孩子對殘疾人產生同情心,同樣是製止孩子欺侮殘疾人的有效手段。在家裏可以讓孩子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體會盲人的痛苦,其意義正在於此。孩子一旦體驗到殘疾人的痛苦,就會產生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關懷、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會品格養成與社會交往技能組成的基本元素,沒有同情心的孩子就不會體會別人的感受,自然也談不上關心別人,與別人分享了。同情心是分擔和感受別人憂傷的一種能力,是對是非觀點提供支持的一種非常關鍵的情感,孩子有了同情心就能增強對別人想法的理解,孩子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別人的痛苦、困難,這種感受可以讓孩子更寬容、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並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主動想到幫助別人。而缺少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冷漠、孤僻、不合群以及挑剔的性格,他們也就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分擔別人的痛苦或需要。
培養同情心並不是說讓孩子對什麼事情都要有同情,要教會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並把愛施給了大家。
如何保護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愛的萌芽,是人類一種很珍貴的感情,它表現在對別人的痛苦表示關心和安慰。同情心對於人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及個性的完善都有著較大的作用,因此爸爸媽媽要重視兒童同情心的培養。
首先,爸爸媽媽要保護孩子的同情心,不要用冷言冷語去打擊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話他,哪怕是善意的。其次,要教育孩子不要為別人帶來痛苦,要學會關心人和安慰人,可以讓孩子先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安慰生病的親人等。爸爸媽媽要經常給孩子講助人為樂的故事,使孩子懂得與人為善,同時爸爸媽媽更要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善惡終有報
從前,某村有這樣兩兄弟:哥哥憨厚而勤勞;弟弟卻貪婪而懶惰。父母相繼去世,留給哥倆五畝地和一間瓦房。分家時,哥哥認為弟弟小,處處讓著他。一間瓦房被弟弟占去了不說,五畝地他還要去了三畝半。
秋天到了。由於哥哥精心照管,一個南瓜長得像一間小房子那麼大。哥哥把南瓜王當做寶貝似的,不分晝夜地在地裏看守著它。哥哥沒錢,蓋不起瓜棚,隻好白天讓烈日曬,晚上被露水浸。狠心的弟弟卻從不肯幫一點兒忙。
一天晚上,突然風雨大作。哥哥找不到躲雨的地方,就在南瓜王肚子上挖了個大洞,掏出瓜瓤,把身子鑽進去,再把挖下的那塊蓋上。這下風雨再大,他也不怕了。過了一會兒,風雨漸漸停了,哥哥想睡一覺,聽到外麵窸窸窣窣一陣聲響,豺狼虎豹全都來了,他們把南瓜王抬到一個破廟裏。
虎大王發話說:“你們都去拾幹柴,這個南瓜太大了,煮熟要用很多木柴的。”野獸們得令去拾柴了。老虎等了很久,還不見拾柴的回來,也跑出去找它們去了。哥哥見野獸們都離開了,急忙從南瓜中鑽出來,躲在菩薩神像的背後。
野獸回來了,把南瓜燒熟了。野獸不光要菜,還要吃饃饃。隻見猴子拿出一麵小銅鑼敲三下,然後說:“銅鑼,銅鑼,快獻饃饃!”話音未落,一堆白麵饃饃已經堆在地上。野獸們搶了饃饃,剛想吃,哥哥擊掌大喝,把野獸們嚇了一跳。它們以為菩薩爺生氣了,扔下饃饃跑得無影無蹤。哥哥趕緊撿起銅鑼,把南瓜、饃饃吃了個飽,匆匆走了。
打這以後,哥哥想吃什麼就有什麼,但從來沒放棄農活。犁地沒牛,他把小銅鑼一敲,說了聲:“銅鑼,銅鑼,獻黃牛!”眨眼,一頭膘肥體壯的大黃牛就出現在眼前。幹起活來更起勁了。
弟弟見哥哥日子突然好了起來,感到奇怪,就跑來問原因。哥哥人老實,就照直說了。弟弟一聽如此容易就得到這麼個好寶貝,趕緊跑進那座破廟,躲到了菩薩神像後麵,也想從野獸那裏得個寶貝。
晚上,果然野獸們都來了,弟弟跳出來擊掌猛喝。不料野獸這次根本不怕了,蜂湧而上,把他圍在中央。虎大王吼道:“臭小子!你害得我們好苦!你偷走了我們的銅鑼,我們已經好久沒吃到飽飯了。如今你自己送上門來,就拿你充饑了!”
不管弟弟怎麼求饒,饑餓的野獸們還是把他撕碎分吃了。
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質
觀察內容觀察孩子的韌性。
發展目標培養孩子的耐力與剛強性格。
1麵對食物的誘惑
爸爸媽媽首先準備一些孩子喜歡吃的食物,然後跟孩子比賽,如比誰爬得快,比誰把玩具收拾的幹淨,比誰穿衣服穿得快等等。但是比賽的規則都是如果誰贏了就可以吃到這些食物,看看麵對孩子喜歡的食物的誘惑的時候,你的孩子是否能遵守規則,守信。然後再作相反的遊戲,就是當輸了的時候,要按照遊戲規則把食物給孩子。爸爸媽媽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才是最重要的。
2學會誠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裏,因此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就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要培養誠實的孩子就要先做誠實的父母。
當家裏的花瓶或者孩子喜歡的玩具被他弄壞了,或者是平常爸爸媽媽不允許做的事情孩子做了,此時,爸爸媽媽要鼓勵孩子勇敢的說出來,如果孩子沒有說實話的話,那麼爸爸媽媽也不要著急。可以給他講狼來了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慢慢地體會。
作為父母親,要鼓勵孩子做到誠實守信,當你的孩子跟小朋友約定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爸爸媽媽的變動,而改變孩子跟小朋友的約定。不要把大人的意願加到孩子的身上,如果確實不能改變的話,要讓孩子學會提前通知或者跟自己的小夥伴道歉。隻有這樣,才能讓你的孩子在小夥伴中成為焦點。受到小夥伴的歡迎。
當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謊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或者批評孩子,孩子撒謊肯定有一定的原因,爸爸媽媽要先找出原因,然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切記態度要溫和,要有理有據,這樣才能讓孩子信服,才能保證孩子下次犯錯誤的時候不再說謊。
給爸爸媽媽的防治孩子說謊的幾點建議
要讓孩子知道撒謊是錯誤的,以及撒謊帶來的後果。當你發現孩子有撒謊苗頭的時候,不能當作玩笑一笑了之,要告訴孩子說謊是不對的,讓他們知道你誠實對別人,別人才會信任你、尊重你。
在批評孩子說謊不對時,要顧及他的自尊心。不要當眾或在公共場合當場揭穿他,斥責他。要在沒有別人的情況下,單獨與孩子交心。
要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一旦孩子承認了錯誤,說出了真相,就不要再追問下去。必要時還需給予鼓勵,發現孩子改正了錯誤就不要再提起這些。
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爸爸媽媽對孩子不要說謊,不要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