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論語》的重要性,到今天已經是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了。隨便問一個中國人,就連不識字的人都可以來那麼一兩句“子曰”。就更不用提那些識文撰字的人了。可是,對於《論語》本身究竟在說什麼,估計就沒有那麼多人知道了。

還是讓我們去聆聽《論語》本身吧!說“聆聽”《論語》一點也不假,因為整本《論語》就是十來二十個人在那裏說來說去。因此,我們閱讀《論語》,實際就成了旁聽者。我們這些旁聽者在聽誰說話?這些說話的人就是孔子和他的一幫子高徒。要了解《論語》,自然要先從了解孔子開始。這位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出生於公元前551年的魯國,去世於公元前479年,字仲尼,老家在今山東曲阜。孔子雖然做過魯國的大法官,但是仕途並不坦蕩。這位思想家也曾到其他諸侯國去遊說,希望那些國君能采納他的治國方略,可是都沒受重視。於是,心灰意冷的孔子終止宦遊,回家辦起了教育,意圖讓自己的學說得以流傳萬古。

不僅如此,按照經學史上“今文經學派”的說法,孔子還曾編、刪和序了幾部經書——《詩》、《書》、《易》和《春秋》,其中暗含了自己的“微言大義”。說孔子編刪序了幾本經書,那麼《論語》是不是他寫的呢?實際上,這本書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不斷地編寫完成的。按照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的說法:“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這話的意思是說:孔子生前與諸弟子的對話,在當時的各位弟子那裏各有記錄;這些記錄在孔子死後,由後世弟子彙集在一起,從而逐漸形成了《論語》。

《論語》一書,共20篇、492章、12700字,記錄了孔子和諸位弟子對多個領域問題的討論。其中,最主要的討論話題是“正名”、“仁”、“忠恕之道”、“君子”和“天命觀”等。正是在這些話題之下,孔子和他的各位高徒展開了廣泛的探討。因此,我們今天閱讀《論語》,就應該從仔細品味這幾個主要方麵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