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冤家宜解不宜結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了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戈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你贈與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臣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矣。”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肉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
這段話說明了一個道理:冤家宜解不宜結。
夏雨是一所學校的老師,一天一個學生因亂停車而堵住了一個學院的入口。夏雨衝進教室,以一種非常凶悍的口吻問道:“是誰的車堵住了車道?”當車主回答時,夏雨吼道:“你馬上給我開走,否則我就把車綁上鐵鏈拖走。”
雖然這位學生不應該把車停在那兒,但是夏雨的做法未免傷人自尊。從那一次起,不光是這位學生對夏雨的舉止感到憤怒,全班的學生都故意地做些事情以造成他的不便,使得他的工作更加不愉快。當初夏雨原本是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件事的。假如他以友善或建議性的口吻來勸說他,這位學生一定會很樂意地把它開走,而且他和他的同學也就不會那麼生氣了。
在辦事過程中即使自己是對的,你也可能因為讓別人丟臉而毀了一切。因此當我們做事的時候,盡量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沒有權利去做或說任何事以貶抑一個人的自尊。重要的並不是我們覺得他怎麼樣,而是他會覺得自己如何,不管怎麼說,傷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種罪行。
心靈小貼士:
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