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退讓是一種智慧(1 / 1)

第九章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退讓是一種智慧

處世謹慎,臨事不危,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態度,三思而行,這是必然的,但要做好卻不容易。個性強的,容易動肝火,雖知道慎,卻熬不住性子,終使言行變得衝動、冒失。而個性柔弱的人,又容易過分謙卑,言行顯得懦弱、遲緩。而在強烈的功利吸引之下,無論強者與弱者,都容易一改本性,成為冒險鬼,自取失敗。所以,做到謹慎,重要的是把握分寸,留有餘地。

說話,評論一件事、一個人,當實事求是,從好的方麵看的同時,也應看到壞的方麵,切忌感情用事。喜歡起來,什麼都好,厭惡起來,一無是處。如果眼前不吃虧,將來必定禍從口出。把握好分寸,留有餘地,則自己進退方便自如。

王兵和同事因為某些工作上的小事而吵嘴,弄得兩人很不愉快,王兵向他的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繼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說完這句話還不到兩個月,他的同事就晉升成為他的上司,然而王兵因為當時話講得過重,隻好另謀他就。

這是把話說得太滿而對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再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灌飽了氣,再也灌不進一絲絲的空氣,再灌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

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再加進一些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灌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出現而下不了台,可從容轉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員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或議員的質詢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自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一定會很難看。當然,一個政府官員是不應該如此的,但做人做事有時實在也不得不如此啊!

有很多狀況是我們在說話時該注意的。在做事方麵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之以“我盡量,我試看看”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之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了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子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事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

與人相處時,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誓不兩立”之類的話。對人不要太早下評斷。

謹慎也當留有餘地。之所以說做人不是事事當謹慎,是說謹慎到一定情況當換一種形式,或叫果敢,或叫靈活。

劉邦在鴻門宴上被張良叫了出來,實際已離虎口。如果想要逃走,又謹慎地履行禮節,去向項羽、亞父告別,無異於送肉上砧板。這時,劉邦既已出門,該撒腿就跑,而講禮數去辭行就是愚蠢。所以,樊噲說:“大行不拘小謹,大禮不辭小讓。”

總之,謹慎,留有餘地,不說過頭話,不做心力用盡的事,則隨時可以應付意外情況。因為於人本身,強中自有強中手,人不能自命天下第一;而於事態發展,也時有不測風雲。因此,但凡做事就要留有餘地,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進退自如。

心靈小貼士:

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