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以退為進是種計謀
我們在談到成功之道時,更多地強調要有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是,有時候,一味地硬衝硬打未必是一種最好的方法,以退為進也是一種人生的策略。
疾風知勁草麵對險惡的局勢,人應當有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這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視死如歸”的精神,我們自應提倡,也是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一種精神。但是,客觀世界是複雜多變的,就某個具體的事情來說,也有其“時”、“勢”的問題,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裏、環境下,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策略,而並非是消極退讓。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拉鏈門”風波仍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我們可以想一想,在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後,克林頓死不承認,采取死撐著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將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經承認了我自己的錯誤,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你們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
同樣是美國總統,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輕易地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的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的繼續進攻了,就顯得對手沒有一點風度。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無論是克林頓還是肯尼迪,他們都沒有因為有過劣跡而受到絲毫的傷害,相反的是,他們還都將它轉變為了一個優點,這從肯尼迪後來當選總統和克林頓的事情完全在互聯網上披露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證實。他們承認自己有過錯誤,他們就已經將自己人性化了:我們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犯錯;同時,承認自己有罪,也會贏得人們的同情,而別人這時也樂得做順水人情。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以退為進的策略。在主動的情況下,由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清朝康熙皇帝繼位時年齡很小,功臣鼇拜掌握了朝中大權,並進而想謀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鼇拜的野心,但他覺得自己根基未穩,準備還不充分,於是索性不問政事,整天與一幫哥們兒“遊戲”,以造成一種自己昏庸無知的假象。一次,康熙著便服同索額圖一起去拜訪鼇拜,鼇拜見皇帝突然來訪,以為事情敗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額圖一把抓住。直到這時,康熙仍裝糊塗說:“這沒什麼,想我滿人自古以來就有刀不離身的習慣,有何奇怪!”康熙此舉讓鼇拜對他徹底放鬆了戒備,最後康熙等時機成熟時一舉將其擒獲,可以說放出長線釣上了大魚。
政治鬥爭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做人各方麵都是如此。
心靈小貼士:
對於成功者來說,隻要人生目標的大方向沒變,有時候選擇以退為進,忍耐別人的批評和欺負也不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