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充實自我的心靈 開放心靈,享受孤獨(1 / 1)

第一章充實自我的心靈 開放心靈,享受孤獨

孤獨是人生的難題,寂寞是人生的常客。

人活著就要開放自己的心靈,才能與人生的快樂對飲。

有一種靈魂中的落寞,叫孤獨。孤獨無時無刻不伴隨在我們的身邊,不經意間侵蝕著我們的肌體,掠過我們的腦海。人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但是並非人人能夠善待孤獨。

我的一個朋友遠離家鄉,一個人來到大都市。初來乍到,沒有幾個關係很近的朋友,又沒有戀人,獨處一室。他說,害怕自己獨處,感到很孤獨。

我對他說,我的看法不是這樣的,孤獨的問題不是一個人獨處的問題,而是感到孤單寂寞的問題。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封閉,是一種與他人失去關聯的可怕的感覺。

孤獨是一種心境。置身於熱鬧之中未必就不孤獨,一人獨處也可以不孤獨。美國散文家兼哲學家大衛·梭羅,獨自在瓦爾登湖畔度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大自然的美麗中寫作、思考、無拘無束地享受他的自在之感。他的《瓦爾登湖》至今仍在慰藉著眾多讀者的心靈。

孤獨是人生的難題,寂寞是人生的常客。人活著就要開放自己的心靈,才能與人生的快樂對飲。孤獨與否,不在人多少,而在心,心獨則寂,心廣不孤。沒有誰會把你孤立起來,除非是你自己把心靈封閉起來。很多人因為生性孤僻,或者過分專注於自己,心靈與外界隔絕,久而久之,便使自己陷入了孤獨的境地。

我曾經的一個同事,幾乎人人都不歡迎他,但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即使他參加一個公眾集會,人們見了他都退避三舍。所以,當別人互相寒暄談笑、其樂融融之時,他一個人獨處在屋中的一個角落。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後,他仍舊孤獨地坐在一邊。整個人好似失去了吸引力的磁石一樣。

我這位同事之所以不受歡迎,在他自己看來乃是一個謎:他很有才能,又是個勤勉努力的人。但他絕未想到,自己不受歡迎最關鍵的原因在於他的自我封閉心理。 一個具有開放心態的人是不會孤獨的,有些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不去修橋築路,反而築牆將自己圍堵起來。當寂寞湧上心頭,請翻開通訊錄,給朋友撥通一個電話,盡可能釋放你心中壓抑的情緒,打開情感的閘門。當孤獨之情占據心底,約上幾個好朋友到家裏坐坐,親自下廚炒幾個小菜,和朋友一起分享家宴的溫馨與幸福。

有的人在孤獨時竟然找不到一個朋友傾訴,或許這也是他孤獨的原因之一。我一直覺得,應該把熱情當做金錢,整理起來開立賬戶,並開始往賬戶中存款。在寂寞時,我們渴望別人的熱情關懷,這就是想從熱情的賬戶中提款,如果其中沒有結餘,那再怎麼盼望也很難出現奇跡。

所以,克服孤獨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增加你的熱情存款。與其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如把寂寞感當成是熱情賬戶存款不足的提醒。要想繼續從別人身上提取熱情,就得加強熱情存款,先對別人付出熱情。 有自我中心傾向的人特別容易感到寂寞,所以當你逆向操作,忘卻自己而真心關懷別人時,就會產生與對方有休戚與共的感覺。感到自己與他人有聯係,而不再是孤單的個體時,就會大幅減少疏離的感覺,寂寞也就無從產生。

其實,孤獨可以是一種境界,有的人卻不能享受。有的人孤獨久了,就自然會喜歡上孤獨,在平和靜謐之中情感就會得到釋然,寧靜致遠的心緒不會隨著城市的喧囂而感到焦灼與浮躁。年輕時甘於孤獨,年老時就不會寂寞。擁有孤獨是一種人生的體驗,走過孤獨才是一種成熟的人生。

孤獨孕育希望,孤獨孕育偉大。貝多芬一生孤寂,可他卻說:“當我最孤寂的時候,也是我最不孤獨的時候。”正因為他有了孤獨,他才可以用整個心靈去感受人生的曆程,他的思想因此而深刻,他的作品因此而升華。

世上很多奇跡是人在孤獨中創造的。屈原的孤獨是《離騷》, 老子的孤獨是《道德經》,司馬遷的孤獨是《史記》,貝多芬的孤獨是《命運交響曲》,米開朗基羅的孤獨是雕塑《大衛》,愛因斯坦的孤獨是《相對論》……

孤獨並不可怕,當你孤獨時,也許正是偉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