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三吃虧是福——虧糊塗(1 / 3)

第二章不拘一格彰顯糊塗智慧 三吃虧是福——虧糊塗

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糊塗智慧的人大都能等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於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之心視之,就非常不容易。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則是一種胸襟和肚量。

◇ 糊塗虧,莫計較

把吃虧當福,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接受一切。這聽起來好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實際上,這句話滲透著糊塗處世的大智慧。

聽人講過這麼一個故事:1980年郵票廠有個工人受朋友之托買了10版第一輪的生肖猴票。錢是這個工人墊付的,一共64元。64元在當年來說不是小數目,沒想到那個朋友忽然又說不要了,沒轍,這哥兒們隻能自認倒黴,把10版猴票拿回家壓了起來。1991年郵票市價暴漲,猴票翻到了10萬元一版,這哥們因虧得福,64元變成了100萬元。

其實,吃虧與占便宜,正如禍福相倚一樣,是互相依存、相互轉化的。不過,得與失的互為轉化的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沒有今天的“付出”又怎麼有日後的“回報”呢。

這裏還有一個故事: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此人為報答孟嚐君的禮遇而投到他的門下為他效力。

一次孟嚐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自告奮勇說自己願去,但不知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聽說孟嚐君的使者來了,均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嚐君如此仁義,人人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買了何物,馮諼如實回答,孟嚐君大為不悅。馮諼對他說:“你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你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傾城而出,夾道歡迎。孟嚐君感動不已,終於體會到了馮諼“市義”的苦心。

孟嚐君當年的“付出”並沒有想到日後的“回報”,但等他落難時卻發揮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正是糊塗吃虧的智慧。可見,吃虧也可以是好事兒。

生活中,那些常怕自己吃虧,總是斤斤計較,處處較勁,為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麵紅耳赤的人,不防多想想“吃虧是福”的道理,這對今後的人生會大有裨益。因為,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爭不來。

◇ 吃虧是福

你愛吃虧嗎?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每個人的回答應該都相同,那就是“NO”。人生幾十年,誰不曾吃過虧,但誰都不愛吃虧。不過,糊塗學則認為吃虧是福。

據報載,盛大網絡現任總裁唐駿在卡拉OK盛行的時候,研發了一個專門用於卡拉OK設備上用的打分機,演唱者唱完一首歌後,打分機會自動打出分數,這一設備增加了賣點。三星公司以8萬元的價格買斷唐駿該項專利後,其卡拉OK設備在整個市場所占的份額一下子從百分之十幾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多。三星的競爭對手日本先鋒公司向三星購買專利使用權,花了150萬元。三星依靠該項專利成為大贏家,很多朋友都覺得唐駿特別虧。國內軟件行業的旗幟型人物求伯君做的第一樁買賣更虧。他編寫的西山打印驅動程序以2000元的價格賣給了四通公司後,四通公司將該程序以500元一套的價格賣了好幾百套。

這兩位IT行業的風雲人物,在談到早年的吃虧經曆時,卻沒有一絲遺憾,相反,都對當年的吃虧心懷感激。唐駿說,應該感謝三星公司,如果沒有三星來買這項專利,就沒有我創業之初的8萬元啟動資金,也許後來的事業不會有現在這麼順利。同樣,唐駿也認為,這件事也教會他如何將專利變成商品,使他從一個學者型的人變成一個事業型的人。求伯君則認為,四通也沒有薄待他,錄用他做了一段時間的專職軟件技術員,從而為他後來步入金山公司、開發WPS軟件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這次買賣讓他明白了經營在軟件行業中的重要性。以後,他把金山公司總裁的位置讓給了有經營頭腦的雷軍,自己專心搞軟件開發,金山公司迅速騰飛,而求伯君也因此成為IT行業的巨富。

綜觀以上兩位成功人士的吃虧經曆,竟然都被當事人理解為福分,可見“吃虧是福”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一種糊塗處世的智慧。吃虧是福。我們要學會正確地調整心態,坦然麵對吃虧,從而讓我們能在人生路上走得踏踏實實,快快樂樂。

工作中,有些工作不是分得很清,誰多做?誰少做?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肯定有許多事情就沒有人去做,這樣的結果是你們這個集體的名譽受到影響,真所謂占小便宜吃大虧,如果大家都不怕吃虧,有什麼事情都搶著做了,也許這次你吃虧了,也許下次他吃虧了,但是,工作都完成了,集體榮譽有了,大家感情融洽了,工作氛圍好了,相比下來,雖然吃點小虧,還是收獲了“福”。

朋友相處,也是這樣,如果都想著占別人的便宜,也許你會得逞一兩次,可是,時間久了,誰還會相信你這個朋友?朋友講究的就是為對方考慮,雖然,“為朋友兩肋插刀”是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但凡事多想著點朋友,朋友交往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兩天,所以也不能計較是不是吃虧,時間長了,彼此都很了解了,因為偶爾的吃虧,得到一輩子的好友,這難道不是福嗎?

對待家人,也是如此,親人心甘情願地吃虧,做子女的也不能理所當然的占這個便宜,要體會親人的一份真情,同時,你也要能為家人吃虧,大家都能讓上三分,還會有什麼家庭矛盾,這難道不也是福嗎?

吃虧是福,單從字意上理解,肯定以為這是傻子的理論。吃了虧不發怒,不伺機報複已是不錯了,還要讓你認定是一種福氣。乍一聽,說不過去。其實強調吃虧是福,在這裏講究的是吃小虧,避免大虧。

◇ 當糊塗時就糊塗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時候不愛吃看見的小虧,反而吃了看不見的大虧,正所謂“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其實,如果想順利解決這些小事情,辦法隻有一個,以“吃虧時就糊塗一下”當自己做人的原則,凡事多謙讓別人一些,自己吃點小虧,就萬事大吉了。

張某與李某是對門的鄰居,這天不知哪家的雞在兩家的路正中下了一個蛋,張某有事出門正巧看見了這枚蛋,當他伸手要拾起來的時候,李某正巧也出來了,李某上前一句“我家的雞下的蛋,憑什麼你拿起來?”張某不服氣“憑什麼說是你家的雞下的,這是我家的雞下的”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強起來,李某見自己的嘴快不過張某,便抬手給了張某一巴掌,張某見自己吃了虧,跑回家拿了剪子來,一氣之下捅向了李某的腹部,李某當場死亡,張某被抓進了勞改所,兩天後,張某對自己的做法越想越覺得窩囊,就自尋短見,一命嗚呼了。

還有一顧客到菜市場買菜,向菜主討價還價,菜主不同意,一番爭執之後,菜主終於同意優惠一點,可當顧客選好了菜,要付錢時,菜主還是按原價收,顧客見菜主少找給了自己1元2角錢,就一肚子的不滿,菜主說“願買就買,不買就算”。顧客一聽火冒三丈“我還不買了呢,你怎麼著?”說完把菜往地上一扔,準備要走,菜主見狀忙追上去讓顧客撿起來。顧客硬著就是不撿,菜主一急踩了顧客一腳,這個顧客不服輸,拿起一稱砣就打向菜主的腦部,菜主當場暈倒,被送入醫院。顧客本來想占點便宜,不願吃1元2角錢的小虧,沒想到自己卻吃了管人家醫療費、醫藥費,還得照顧病人的大虧。

這裏舉的兩個例子都表明了有些人看問題時目光短淺、眼前利益太重,不會裝裝糊塗。像張某與李某,任何一方肯讓一步,吃點小虧的話,也不至於斷送兩條人命;而顧客不願吃1元2角錢的小虧,最後卻吃了百倍的大虧。

人生在世,即使什麼也學不會,也得學會吃虧。隻要學會吃虧,你就煩惱從不上身,遇事遊刃有餘,心底坦坦蕩蕩,吃飯有滋有味。這種神仙般的滋味,是愛占小便宜的人根本體會不到的。

例如,在單位裏多幹些工作,哪怕工資還不如那些整天閑著的人拿得多也沒關係。雖然眼前你付出的要比別人多,而得到的卻又比別人少,從表麵上看可能是吃虧了,但是誰工作幹得多,誰的能力強,領導心中自然有數。若是將來有一天單位優化組合,想必哪個領導也不會讓勤勤懇懇幹工作的人下崗,而把那些吃飽了混天黑的人留下來。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能夠保住自己的飯碗,對於養家糊口的你來說,難道不是福嗎?

因此,遇事該糊塗時就糊塗一下,吃點虧讓一步,不是弱者而是英雄。因為他用糊塗的智慧躲避了身後不可想像的事情發生。

一首《吃虧歌》中唱道:“做人就應該能吃虧,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其中道理耐人尋味。從人的本性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是“便宜蟲”,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許多時候能占點小便宜,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沒有這些小便宜就沒法生活了,恰恰相反,這些小便宜對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因此,糊塗學提倡你在生活中能裝裝糊塗,吃點虧。

◇ 加班不虧,反是福

你沒有義務要做自己職責範圍以外的事,但是你也可以選擇自願去做,以驅策自己快速前進。率先主動是一種極珍貴、備受看重的素養,它能使人變得更加敏捷,更加積極。無論你是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員,“每天多做一點”的工作態度能使你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的老板、委托人和顧客會關注你、信賴你,從而給你更多的機會。

卡洛·道尼斯先生最初在杜蘭特工作時,職務很低,現在已成為杜蘭特先生的左膀右臂,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裁。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升遷,秘密就在於“每天多幹一點”。

我曾經拜訪道尼斯先生,並且詢問其成功的訣竅。他平靜而簡短地道出了個中原由:

“在為杜蘭特先生工作之初,我就注意到,每天下班後,所有的人都回家了,杜蘭特先生仍然會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到很晚。因此,我決定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裏。是的,的確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在需要時為杜蘭特先生提供一些幫助。”

“工作時杜蘭特先生經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這些工作都是他自己親自來做。很快,他就發現我隨時在等待他的召喚,並且逐漸養成招呼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