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糊塗生活,逍遙自在 第三章大糊塗,方為大智慧(3 / 3)

衙役們好容易把樹砍倒,費力的往縣衙大院搬運,途中路人見到官差累得滿身大汗,都問運樹幹什麼。衙役們埋怨道:“梅知縣要開堂審樹。”這話傳出,縣裏的老小皆知,都哈哈大笑,均說梅知縣又犯“癲病”了,知縣審樹,真是一件奇聞怪事,大家都好奇起來,爭先恐後從四麵八方趕到縣衙大院看熱鬧。

知縣審樹開始了,隻見大樹倒放在院子中間,眾人擠滿了院。知縣早把商販安排在審台跟前,抱著孩子佯作站著看熱鬧。然後命令眾人,一個跟一個地從審台前經過,人們莫名其妙,隻好乖乖地一個接一個走過。突然商販的孩子向迎麵走來的一個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裝聾作啞便想溜過。梅知縣叫住那個想溜的男人,問道:“你認識這小孩嗎?”那男人搖頭說:“不認識。”梅知縣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子,孩子卻歡喜地伸手求抱,狀甚親密。知縣讓商販問其孩子:“這個叔叔你在哪裏見過?”小孩子回說:“這是我家叔叔。”又問:“叔叔喜歡你嗎?”回說:“喜歡。”又問:“叔叔喜歡媽媽嗎?”回說:“喜歡!”梅知縣聽完孩子的答話,指著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盜竊了大樹下的銀子,趕快從實招來。”那男人矢口抵賴。梅知縣道:“大膽刁民!前天晚上你在商販家偷聽到他們夫婦說話後開門出院,便去大樹底下取走了銀子,趕快從實招來,否則兩罪並罰,嚴懲不貸!”那男人見事敗露,又怕激怒梅知縣,追究奸情就更麻煩了,隻好老老實實招供並如數交出全部銀子,知縣為了照顧商販夫妻關係而沒再過問奸情之事。

結案之後,眾人有些不解,梅知縣說,我從商販講述的經過中,覺察到有人偷聽到他們夫妻的談話,從商販說早上出去時門是虛掩著的,判斷此家半夜有人出門,而這個人又是商販回家之前就呆在院子裏的,大有奸夫之嫌,究竟是誰,隻有叫小孩來認。撒謊審樹,不過是以癲惑人。為了製造一種奇聞。因為越是奇聞就會招來好奇的人前來看熱鬧,犯了法的人更關心審案的事,必然要來看個究竟,這就給小孩提供認其母“相好之人”的場合和對象。一席話說得大家恍然大悟。

梅縣令遇事裝瘋賣傻,不動聲色,實際就是裝糊塗。而且裝得徹底,既破了盜銀案,又保全了受害人一家的幸福。不過,在生活中裝傻是一門有技術含量的活。你表麵上要裝得恰到好處,內心裏還要清楚你裝傻的目的。所以,一個人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一樣艱難的工作。

生活中的糊塗學

在人生中,越是大事,糊塗越要裝得徹底。同時,裝傻也會讓自己的心明白很多,聰明不用寫在自己臉上,寫在心裏才是大智!世道複雜,裝瘋賣傻才是真聰明、真本領啊。

揣著明白裝糊塗

生活中,揣著明白裝糊塗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披著溫柔的陽光,達到希望的彼岸。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揭示了糊塗學意義上的處世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當然做到“明知故昧”,絕非易事,如果沒有高度涵養,斤斤計較,是斷然不行的。

春秋時,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員,寵姬妃嬪,統統出席,務要盡歡。席間奏樂歌舞,美酒佳肴,飲至黃昏,興猶未盡。楚王命點燭繼續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陣怪風,吹熄了所有蠟燭,漆黑一團,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親澤,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座附耳對楚王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趕快叫人點起燭來看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楚王聽了,忙命不要點燭,卻大聲向各人說:“寡今晚,務要與諸位同醉,來,大家都把帽子除下來痛飲。”

於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點燭,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席散回宮,許姬怪楚王不給她出氣,楚王笑說:“此次宴會,目的在狂歡,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豈不是大煞風景,豈是宴會原意。”

許姬聽說,方服了楚王裝糊塗的用意。這就是有名的“絕纓會”。

後來楚王伐鄭,有一健將獨率數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逼鄭的首都,使楚王聲威大震,這位將軍後來承認他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個人。

在人生中,人們定會遇到許許多多令自己“難堪”的情境,對此,人們可以借助於“糊塗”,“忍讓”一下,不過於斤斤計較,暫時“吃點小虧”,作點“退卻姿態”。這種“糊塗”,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人生,具有“保護自己”的功能。

生活中的糊塗學

裝糊塗在人際相處上很重要。心胸開闊些,寬容大度些,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發生意見不一致,爭論一陣,見不出高低,便不必再爭論了。沒有多少原則性的大是大非,何必非爭個清楚明白呢?你知道自己的意見正確,對方同樣認為自己正確,這樣,就應當裝糊塗,讓爭論在和平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