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吃虧是福的做人糊塗學 第一章糊塗是你最好的護身符
有道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生活中如果你要特立獨行,與眾不同,那就會有很多人對你看不慣,群起而攻之,就要想辦法把你搞得和他們一樣。因此,做人就是要糊塗一些,得讓人處且讓人,事事留有餘地。這樣在生活中才能夠不結仇,不結冤,不吃虧。
花要半開,酒要半醉
在電視連視劇《水滸傳》中,武鬆醉打蔣門神的片斷非常精彩:武鬆手握酒杯,仰脖而幹,身子東倒西歪,步履輕漂虛浮,蔣門神於漫不經心之際,鼻梁突著一拳,尚未回過神來,眼額又遭一腿……當其終於醒悟這絕非是酒鬼的“歪打正著”之時,其身已受重創而無還手之力了。武鬆所用的“醉拳”,乃武術中一高難度拳術,委實厲害之極。“醉拳”的厲害,在於一個“裝醉”,表麵上看來跌跌撞撞,踉踉蹌蹌,不堪一推,而其實呢,醉醺醺之中卻殺機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時,卻被“醉鬼”打趴在地。
因此,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隻是迷惑對手的手段。人生也是這樣,要學會裝醉。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就是這個道理。不然,當你誌得意滿目空一切時,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春秋時期,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眾將首先進行擊劍格鬥,都使出了渾身本領,爭先恐後。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射箭比賽。在射箭項目上,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靶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立有大功。穎考叔上前,三箭射擊,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打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對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車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沒有防備的穎考叔射死了。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穎考叔的死就是因為他不知道糊塗保身,鋒芒太露的緣故。當今社會,此理仍然。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下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生活中的糊塗學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
出頭椽子先爛
杜甫有句名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後來也不知是哪個聰明人演繹出一個推論:“出頭的椽子先爛”,據說還很靈驗。“出頭的椽子先爛”,這是一句老話。應當說,這句話在客觀世界中反映了客觀事實。對此“屋簷下的小雨”可能理解的更深。君不見,一年四季,風吹雨淋,年複一年,日久天長,出頭的椽子先爛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客觀世界中,類似的事情很多,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