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思而行——行之忍 遇事學會三思而後行(1 / 1)

二、三思而行——行之忍 遇事學會三思而後行

人們麵對的是變化的、運動著的世界,因此,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會受時間、空間的局限,以至於常常出現因為考慮不周、魯莽行事而造成損失的情況,所以我們遇事要“三思而後行”。

許多矛盾和問題的產生,都是衝動、未經深思熟慮的結果。

衝動情緒往往是由於對事物及其利弊關係缺乏周密思考引起的,在遇到與自己的主觀意向發生衝突的事情時,若能先冷靜地想一想,不倉促行事,就會避免衝動,事情的結果也就會大不一樣了。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首批“封王”中最年輕的軍事將領,在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之後向金陵進軍的途中,石達開均為開路先鋒,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攻城奪鎮,所向披靡,號稱“石敢當”。在“天京事變”中,他支持洪秀全平定韋昌輝的叛亂,成為洪秀全的首輔大臣。

但是,就在這之後不久,石達開卻獨自率領20萬大軍出走天京,與洪秀全分手,最後在大渡河全軍覆滅,他本人亦慘遭清軍駱秉章淩遲。

曆史證明石達開帶隊離開洪秀全這一決策完全錯了。石達開雖擁有20萬大軍,英勇決戰江西、浙江、福建等12個省,震撼半個中國,曆時7年,表現了高度的堅韌性,但最後仍免不了一敗塗地。

1863年6月11日,石達開部被清軍圍困在利濟堡,石達開決定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換取全軍的安全,這又是他的決策失誤。當他的部屬知道主帥“決降,多自潰敗”時,已潰不成軍了。此時,清軍又采取措施,把石達開及其部屬押送過河,而把他和2000多解甲的戰士分開。這一舉動,頓使石達開猛醒過來,他意識到詐降計拙,暗自悔恨。

回顧石達開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源自他的行事魯莽和自不量力,這種衝動決定了他出走後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

當我們在做決定時,常會犯一個老毛病,就是“自不量力”地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因此,在麵臨做出決定時,首先,應先問問自己做這個決定到底是為什麼?有什麼目的?做此決定會產生何種後果?這樣能促使你三思而後行,避免衝動。

其次,要鍛煉自製力,盡力做到處變不驚、寬以待人,不要遇到矛盾就以“兵戎相見”,像個“易燃品”,見火就著。倘若你是個“急性子”,更應學會自我控製,遇事時要學會變“熱處理”為“冷處理”,考慮過各個選項的利弊得失後再作決定。

做事需三思而行,它與想前想後、猶豫不決是有區別的:想前想後隻停滯在事前事後而不行;三思而行則是先想好後才行動,在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