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敗而不餒——敗之忍 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大哲學家尼采說過:“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已經受苦了,為什麼還要被剝奪悲觀的權利呢?因為受苦的人,必須克服困境,悲傷和哭泣隻能加重傷痛,所以不但不能悲觀,而且要比別人更積極。
任何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都不會是一帆風順、平平坦坦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些彎路,人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之後才能為成功找到出路。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麵臨失敗的考驗。成功者也會失敗,但他們之所以是成功者,就在於他們失敗了以後,不是為失敗而哭泣流淚,而是從失敗中總結教訓,並勇敢地站起來,再接再厲。
可失敗者則不然,他們失敗之後,不是積極地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而是一蹶不振,始終生活在失敗的陰影裏。他們可能也會總結,但他們的總結隻限於曾經失敗的事情?“我當初要是不那麼做就好了”,“開始我要是如何做就不會失敗了”,或會找出種種借口為自己的過錯去開脫責任。
如果你隻是一味地自責、懊惱,活在失敗的陰影裏,實際上是徒勞傷神、於事無補。
美國生理學家謝靈頓年輕時曾不務正業,人們稱他“壞種”。開始,他並不以為恥,毫無悔過之心。可是有一次,他向一位他深深愛慕的女孩求婚,那女孩兒說:“我寧願投河淹死,也絕不嫁給你!”
謝靈頓因此無地自容,羞愧萬分,但他從此幡然悔悟。他發誓:“將要以輝煌的成就出現在人們麵前。”於是,他懷著發憤的誌向,悄悄離開了那位姑娘。由於他刻苦鑽研,在中樞神經係統生理學方麵碩果累累,先後在英國多所名牌大學任教授,並於193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現實生活中,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智商很高的人,而是在犯錯誤之後能認識自己的錯誤,並積極地抓住機遇,去開拓屬於自己的目標的人。成功和失敗之間,往往隻有一紙之隔。如果你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更正,最後的勝利就一定會屬於你。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敗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失敗者總是把挫折當成失敗,從而使每次挫折都會動搖他勝利的信念;成功者則是從不言敗,在一次又一次挫折麵前,他總是對自己說:“我不是失敗了,而是還沒有成功。”一個暫時失利的人,如果繼續努力,打算贏回來,那麼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敗。相反地,如果他失去了再戰鬥的勇氣,那就是真輸了!
美國著名電台廣播員莎莉·拉菲爾在她30年職業生涯中,曾經被辭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處,確立更遠大的目標。最初由於美國大部分的無線電台認為女性不能吸引觀眾,沒有一家電台願意雇用她。
她好不容易在紐約的一家電台謀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辭退,說她跟不上時代。莎莉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她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之後,又向國家廣播公司電台推銷她的節目構想。電台勉強答應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台主持節目。“我對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難成功。”她也一度猶豫,但堅定的信心促使她去大膽地嚐試了。她對廣播早已經輕車熟路了,於是她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大談即將到來的7月4日國慶節對她自己有何種意義,還請觀眾打電話來暢談他們的感受。聽眾立刻對這個節目產生興趣,她也因此而一舉成名了。
如今,莎莉·拉菲爾已經成為自辦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曾兩度獲得重要的主持人獎項。她說:“我被人辭退18次,本來可能被這些厄運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結果正好相反,我讓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
有些人總把眼光拘泥於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難再抽出身來想一想自己下一步如何努力,最後如何成功。一個拳擊運動員說:“當你的左眼被打傷時,右眼還得睜得大大的,才能夠看清敵人,也才能夠有機會還手。如果右眼同時閉上,那麼不但右眼也要挨拳,恐怕連命都難保!”拳擊就是這樣,即使麵對對手無比強勁的攻擊,你還是得睜大眼睛麵對受傷的感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定會失敗得更慘。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在冰天雪地中曆險的人都知道,凡是在途中說:“我撐不下去了,讓我躺下來喘口氣”的同伴,很快就會死亡,因為當他不再走、不再動時,他的體溫就會迅速地降低,接著很快就會被凍死。可不是嗎?在人生的戰場上,如果失去了跌倒以後再爬起來的勇氣,我們就隻能得到徹底的失敗。
這杯牛奶已經打翻了,再悲傷的哭泣也無濟於事。但如果因為今天打翻了的這杯牛奶,而使人們以後不再打翻牛奶,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那麼即使打翻一杯牛奶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