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敗而不餒——敗之忍 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隻有在把失敗當做挫折來接受時,失敗才會成為一股破壞性的力量。如果把它當做是教師,那麼,它將成為一塊成功的墊腳石。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會遇到困難、挫折,但挫折不等於失敗,隻有放棄才會失敗。隻要把挫折中獲得的教育善加利用,就會走向成功。
從挫折中汲取教訓,是邁向成功的踏腳石。當人們觀察成功人士的環境時,會發現他們的背景各不相同。那些大公司的經理、政府的高級官員以及每一行業的知名人士都可能來自清寒家庭、破碎家庭、偏僻的鄉村甚至於貧民窟。這些人現在都是社會上的領導人物,他們都經過艱難困苦的階段。
把每一個“失敗”先生拿來跟“平凡”先生以及“成功”先生相比,你會發現,他們各方麵(包括年齡、能力、社會背景、國籍以及任何一方麵)都很可能相同,隻有一個例外,就是對遭遇挫折的反應大小不同。
當“失敗”先生跌倒時,就無法爬起來了。他隻會躺在地上罵個沒完。
“平凡”先生會跪在地上,準備伺機逃跑,以免再次受到打擊。
但是,“成功”先生的反應跟他們不同。他被打倒時,會立即彈起來,同時會汲取這個寶貴的經驗,立即往前衝刺。
老師們知道,從學生對於成績不及格的反應可以推測他將來的成就。
有一位教授講過一件事。
幾年前,他把畢業班的一個學生的成績打了個不及格,這個打擊實在很大。因為這個學生早已做好畢業後的各種計劃,現在不得不取消,真的很難堪。他隻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是重修,下年度畢業時才拿到學位;第二是不要學位,一走了之。
在知道自己不及格時,他非常失望,並找這位教授要求通融一下。在知道不能更改後,他大發脾氣,向教授發泄一氣。
這位教授等待他平靜下來後,對他說:“你說的大部分都很對,確實有許多知名人物幾乎不知道這一科的內容。你將來很可能不用這門知識就能獲得成功,你也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這門課程裏的知識,但是你對這門課的態度卻對你大有影響。”
“你是什麼意思?”這個學生問道。
教授回答說:“我能不能給你一個建議呢?我知道你相當失望,我了解你的感覺,我也不會怪你。但是請你用積極的態度來麵對這件事吧。這一課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由衷培養積極的心態,你根本做不成任何事情。請你記住這個教訓,五年以後就會知道,它是使你收獲最大的一個教訓。”
後來這個學生重修了這門功課,而且成績非常優異。不久,他特地向這位教授致謝,並非常感激那場爭論,
“這次不及格真的使我受益無窮。”他說,“看起來可能有點奇怪,我甚至慶幸那次沒有通過。因為我經曆了挫折,並嚐到了成功的滋味。”
我們都可以化失敗為勝利。從挫折中汲取教訓,好好利用,就可以對失敗泰然處之。
千萬不要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你的命運,要仔細研究失敗的原因。如果你失敗了,那麼繼續努力吧,這可能是你的修養或火候還不夠好的緣故:世界上有無數人,一輩子渾渾噩噩、碌碌無為,他們對自己一直平庸的解釋不外是“運氣不好”,“命運坎坷”,“好運未到”。這些人仍然像小孩那樣幼稚與不成熟;他們隻想得到別人的同情,沒有一點主見,由於他們一直想不通這一點,才一直找不到使他們變得更偉大、更堅強的機會。
在普通情形下,“失敗”一詞是消極性的,但要賦予這兩個字新的意義,因為這兩個字經常被人誤用,而給數以百萬計的人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悲哀與困擾。
這裏,先比較一下“失敗”與“暫時挫折”之間的差別。那種經常被視為“失敗”的事,是否在實際上隻不過是“暫時性的挫折”而已呢?還有,這種“暫時性的挫折”實際上是不是就是一種幸福?因為它會使人們振作起來,調整努力方向,使其向著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不管是暫時的挫折還是逆境,都不會在一個人的意識中成為失敗,隻要這個人把它當做是一種教訓。而且,通常來說,這種教訓是無法以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