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激流勇退——退之忍 激流勇退是保身之道(1 / 1)

十四、激流勇退——退之忍 激流勇退是保身之道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難填滿,一個是大海,一個是欲望。大海填不滿,體現的是它的包容,它的海涵,它的博大精深;欲望填不滿,體現的卻是人性的貪婪,人性的醜惡。

老子說:“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就是說一個人手中的那把武器已經很鋒利了,但越鋒利,鋒刃就越薄,遇到稍微堅硬一點的東西就砍缺了,所以不能長久保持這種鋒利。

一個人有了能力,要懂得謙虛;有了過人之處,要懂得韜光養晦。要知道,任何事物發展到頂峰,都會走下坡路。

一個人對自己的聰明、權勢和財富等,都要有所克製,自保自持,聰慧過人要懂得謙虛包容,權勢極人要懂得隱遁退讓,這才是人生進取和明哲保身之道。

由零開始,白手起家,當代巨賈李嘉誠成了人們心目中成功富豪的典範。然而曆數李嘉誠幾次重大的交易,卻發現這位被稱為“財技之神”的商場謀略家,更多時候采取的是人棄我取、人取我棄的逆境取勝之道,以及審時度勢、見好就收、及時抽身的激流勇退之術。

李嘉誠有一句至理名言:“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這是他多年以來“見好就收”策略的最佳注解,即“拿得起,放得下”。李嘉誠正是善於“見好就收”,才使他在商場上春風得意,百戰百勝。

李嘉誠靠生產塑膠花掘得第一桶金,並成為“塑膠花大王”。然而,早在李嘉誠開發塑膠花之前,他就預見到人類崇尚自然,所以塑膠花無論如何也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塑膠花終究會跟不上社會發展的快節奏,隻能風行一段時間。

作為塑膠業的“大哥大”,長江公司雖然擁有穩固的大客戶,但是當時整個行業都在走下坡路,最後走向萎縮已是不能以人的意誌來扭轉的大趨勢。這樣,競爭勢必日益殘酷。此外,越來越多的信息也在向李嘉誠敲響警鍾。

1972年,塑膠業的從業人員達到香港勞工總數的132%,塑膠企業達3359家。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上了解到,歐洲北美的塑膠花已被消費者掃地出門了,國際塑膠花市場正轉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香港也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

對此,李嘉誠見微而知著,他預見塑膠花快走向末路。既然早有心理準備,也便能從容應對。他減少了塑膠花的生產量,減少了對塑膠產品的投入。但是他深知長江在塑膠業的地位和信譽是無價之寶,所以采取一種無為而治的態度,讓其自由發展,而將主要精力和心血投注於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

該投入的時候就要果斷地投入,該撤出的時候就應義無反顧地撤出,否則就會窒息而死。敢於放棄的人才能前進。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事業的前景有清醒的認識。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非人為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他能夠明察善斷,占據先機。像李嘉誠這樣,他最早進入塑膠花領域,賺了一大筆錢後,審時度勢,然後又選擇激流勇退——無論是進是退,都占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