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有容乃大——容之忍 水至清則無魚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兩麵。人生不會如我們設想的那樣完美,我們可以有一個完美的期待,但不可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因此我們而不能求全責備,而要麵對現實,坦然地度過每一天。
水至清則無魚,需要從生態學角度分析食物鏈:大魚需要吃小魚,小魚需要吃更小的動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類的微生物的存在是不會讓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說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沒有水藻,就沒有食物喂養上級食物鏈的魚。人至察則無徒,需要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不能追究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做的所有事,是不是都是對你有利的,是不是都符合你的心意。做人如果過於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緣。與人相處時,難免會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會有一些小矛盾,對別人的小缺點不要太在意,千萬不要做一個小肚雞腸、神經過敏的人,否則即使是本來很親近的人,也不會喜歡和你攜手共事的。映射到萬物,就是大家說的,對於所有事情都不要太斤斤計較。放眼於未來,不但要謹慎、周全也要寬容,才能成大事。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總有缺點,對人才求全責備,即使有大才在身邊也會視而不見。他認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樣,“取其所長,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爛了幾尺,木匠也不會扔掉它。今處於戰國之世,正需要軍事人才,怎能因白吃兩個雞蛋的小事而棄用一員大將呢?因子思的話說得懇切,衛侯的思想終於轉過彎來,同意用苟變為將。如果沒有子思的推薦和教導,有大將之才的苟變會因為白吃了兩個雞蛋而被衛侯棄置不用了。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隻猴子生活在一座美麗的花園中,那裏綠樹成蔭,芳草鮮美,瓜果飄香,是猴子生活的樂園。花園裏有一塊巨大的石頭,那是猴子最喜歡玩耍的地方,它經常調皮地在石頭上竄上跳下。有一天,猴子忽然心生好奇,它想,這塊石頭下麵藏著什麼東西呢?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它不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掀翻了這塊石頭。結果,它在石頭下麵發現了一條蛇。猴子很害怕,它急忙把石頭放回原處。然而,那條蛇在它心裏已經投下了陰影,從此,它再也不敢去石頭附近玩耍了。漸漸地,它對整座花園都不再喜歡,終於有一天,它離開了這裏。
那以後,猴子經過了許多地方,但是,它再也沒有找到像從前的花園那樣令它開心、愉快的地方了。它流離失所,浪跡天涯,直到最後孤獨地死去。
那麼,這隻猴子不幸的根由在哪裏呢?試想,如果它不去搬那塊石頭,它就可能永遠快樂地居住在花園裏。然而,一時的好奇摧毀了它一生的幸福。
有些事情,“不知道”遠比“知道”要快活得多。“水至清則無魚”,這世上原本沒有完美無缺的東西。所以,麵對好奇,我們應該有選擇地繞行,否則,它將可能成為我們解不開的心結,成為一切“不愉快”的根源。
同樣,如果一個人太自負,大事不糊塗,小事也精明,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算計,就不可能擁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發現和培養更多的人才。
不要計較被管理者的缺點和小錯。企業用人,不是在尋求聖人、賢人,而是尋求對企業有用的人。被管理者中盡管有的人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隻要不危害企業的利益,不必過分關注和追究。
作為一個管理者,在管理別人的時候,也要審時度勢,寬嚴有度。該管的要管、不該管的事就不要管。要“一半清醒一半醉”。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