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安貧樂道——貧之忍 別讓物欲擾亂了你求學上進的心(1 / 1)

十九、安貧樂道——貧之忍 別讓物欲擾亂了你求學上進的心

孔子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末足與議也”,他認為一個人總以吃穿不好為恥,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質享受方麵,那就很難談得上樹立遠大的理想了。

在如今這個經濟發展、物質豐富的時代,許多家長都可以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質享受,比如吃高檔西餐、穿名牌服裝、出入高級娛樂場所等。孩子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成長,漸漸地就會養成貧圖享樂、虛榮的不良習慣,進而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求學與上進。

如何對待物質享受,是孩子人格教育的內容之一。人格教育通俗來說就是將孩子培養成真正的人,就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所以,家庭教育的一條主線,一根主心骨也應該是培養孩子成“人”,這裏的“人”是指一個具有良好品德、具有獨立意識、具有良好人際關係、善於合作的個體,是一個既獨立又合群的社會人。家庭教育就是這樣一種人格教育。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一生成長總是會打上環境的烙印,就家庭教育環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家庭內部的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並不是指家庭的豪華裝修,而是整潔有序、健康向上的環境。家庭的精神環境內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家風家規、家庭氣氛等多方麵,其中就包括如何對待物質享受的追求。

就目前情況來看,許多家長成長於物質匱乏的年代,如今為人父母的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想盡辦法,讓孩子享受自己未曾享受過的人生樂趣。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這些家長拚命地工作,省吃儉用,僅以優越的物質條件滿足孩子不合理的物欲要求,卻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如此一來,就造成了孩子追求物質享受、與人攀比、不求上進、缺乏吃苦精神。在目前條件下,吃苦不再是一種為生活所迫的被動行為,而是做人應有的一種優良品質。不要說我們的國家現在還不夠富裕,能達到小康水平的家庭還不普遍,即使將來國富民強了,也沒有理由帶領子女大擺闊氣。吃苦,仍應作為一種精神,用來激勵後來人。

因此,當今的父母,對子女表現出的“窮闊”,是放任不得的。麵對子女過高的物欲,必要時,可表現出幾分小氣,要有勇氣說:“孩子,這東西太貴了,咱們買不起!”讓孩子的幼小心靈產生震動,讓他們曉得,這個世界上還有不能滿足的欲望!甚至,做父母的還可以為子女創造一個能夠培養吃苦精神的外部環境。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係時,總是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質享受方麵,則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質享受方麵要求多了,會妨礙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讚揚學生顏淵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孔子看來,顏淵是個有誌向的學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學道與守道上麵,而不去計較個人生活的困難。他還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即吃粗糧飲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於我就像浮雲一般。他還教導學生“謀道不謀食”,“憂遭不優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應迷戀和陶醉於眼前的物質享受,更不能為了追求一時享樂而去貪圖不義之財,從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報道,說某大學一女大學生,為追求物質享受而去傍大款,不惜犧牲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和寶貴的求學光陰,最終走向墮落的深淵。上進的意誌往往被安逸的生活所累,還處於求學時期的學生們,應該時刻警記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努力學習、奮發上進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而不要把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質享受上。人生短暫,時光易逝,不要等到年華不在而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