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安貧樂道——貧之忍 讓生命回歸簡單自然(1 / 1)

十九、安貧樂道——貧之忍 讓生命回歸簡單自然

在物欲如水般無孔不入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似乎不願意過一種簡樸的生活。其實,簡樸的生活是人生的至理,也是一份非常寶貴的生命領悟。我們隻有透過簡樸才會生活得有活力,才會感受到生命的那一份真正的快樂。

陶淵明所過的那種“世外桃源”式的簡單生活,一直是許多生活在都市裏的人向往的境界。耕的主人。他時時記取先師孔子“憂道不憂貧”的古訓,保持著一種安貧樂道的可貴精神和情懷。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秧苗一片嫩綠,生機盎然地迎著和風旭日。呼吸著朗潤的空氣,望著豐收的美景,加上勞動休息時的靜謐,愈發讓人心足意愜。落日歸山,杯酒酬鄰,品嚐著村釀的甘淳,分享勞作之餘的愉悅。比起相互傾軋的上層社會,躬耕自資的田國生活更顯淳樸、安逸。陶淵明離開了富貴奢華、明爭暗鬥的官場,與農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地做了壟畝之民。

陶淵明這種返樸歸真的生活讓我們在羨慕的同時更受啟迪。我們生活在萬丈紅塵中,煩心事兒總免不了。很多時候,為事業、愛情、家庭操勞,老人孩子、柴米油鹽、得失浮沉、鄰長裏短,似乎件件樁樁的瑣事、俗事都讓我們心力交瘁、忙碌不堪,於是覺得自己像隻陀螺,在生活這根鞭子的抽打下一直旋轉到形神俱疲。

每每這時,我們總會期盼一種簡單快樂的生活狀態,真正的簡單是繁華落盡的樸素,是悲喜嚐遍的領悟,是坎坷過後的坦然,是無求無欲、不矜不躁的大氣,如雨過天晴,天地澄明。如不是世路走慣,人事久曆,哪能識得簡單的真意?

世界上很多複雜的東西究其原意本來都是非常簡單的:飲食就是能維持我們生命的東西,衣著就是能帶給我們溫暖的東西,居室就是能讓我們遮蔽風雨的地方,旅行就是邁動雙腳從這裏走到那裏,美術就是得意時在岩壁上刻刻畫畫,音樂就是高興了在曠野裏扯長嗓子吼叫……

而如今,這一切原本簡單的事情都變得非常複雜起來,我們在享受著高度發展的文明帶給我們許多物質上的享受的同時,也承受著它所帶來的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煩躁不安的心緒,越來越多的人在對物質與名利的追求中丟失了自己,丟失了快樂。人們在頻頻抱怨的同時,已經不知如何去找回快樂。

有這樣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個老人在自家的門口立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本人願將一間房子送給一無所缺、全然滿足的人。”過了幾日,一位富翁騎馬經過,看到牌子,便下馬走了進去,對老人說:“老人家,我最合適要這間房子了,我是個富有的人,任何想要的東西都擁有了,所以我現在一無所缺,全然滿足了,怎麼樣,把房子給我吧!”老人看了看他,然後不緊不慢地說:“如果真如你所說的話,你一無所缺了,還要這間房子做什麼呢?”

人的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而欲望就是一切不快樂的根源。常言道:“知足者常樂”。所謂“知足”並不是要我們不思進取、安於現狀,也不是讓我們以貧窮為樂,沒有人希望自己是貧窮的,我們也沒必要去追求貧窮,相反,我們都需要富足而且快樂。然而現實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總是顧此失彼。

經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麼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隻不過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好就心裏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著、生活著,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樸,過著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麼,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已經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著的時候,他們就很快樂了這就是知足者常樂。

也正因為擁有那份簡樸,才真正展現出一種單純的心智,而透過這種單純的心智,一個人的智能更容易發揮,誌氣更容易堅定,心情、情緒更從容而穩定,才能更好地從最為簡約的生活中領略生命的原汁原味。這也就是所謂的“自得其樂”了。現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得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裏的人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是活得很累的。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的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生命本來已經很短暫,我們何苦還要自尋煩惱?“幸福無需一百萬”,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