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業精於勤——惰之忍 人生不能總是猶豫等待(1 / 1)

二十一、業精於勤——惰之忍 人生不能總是猶豫等待

生活中,如果顧慮太多,往往就會錯失良機。所以,對於做事比較毛躁,總是考慮不周全的人,凡事應三思而後行;但也不能讓三思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讓機會眼睜睜地溜掉。我們應明白:三思是為了讓我們的行動更周密,讓我們的成功更有把握,而不應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動叫做莽撞,往往會導致後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顧後,翻來覆去,則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狐疑之中,導致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所以,遇事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後行動,又不要優柔寡斷。

在山間叢林中,一隻老虎正在覓食。茂密的鬆林遮蔽了老虎的視線,它不知道獵人布置的陷阱就在附近。這時,老虎看到前方似有獵物出現,於是奮力追趕,忽然老虎的腳掌被一個鐵圈鉤住了。老虎想掙脫束縛,但是鐵圈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這時,手拿獵槍的獵人出現了,他一步步向老虎逼近,老虎似乎感覺到了死亡的預兆。眼看著獵人就要端起獵槍,老虎不再猶豫,它用盡全身的力氣,猛地掙脫了鐵鏈。但是,老虎的腳掌卻留在了鐵圈上。老虎忍痛離開了這個危機四伏的危險地帶。

老虎斷了一隻腳自然是很痛苦的,但卻因此而保住了性命,就是聰明的選擇。壁虎也有“斷尾求生”的本領。可見果斷決策在自然界中也是一個明智的做法。當我們麵臨艱難的抉擇時,也應該像求生的老虎一樣,果斷地做出取舍,不要猶豫不決,以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比爾·蓋茨說:“如果一生隻求平穩,從不放開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標,從不展翅高飛,那麼人生便失去了意義。”我們並不建議你去倉促行事,錯誤地把古怪的行徑當做創造行為,我們在此所討論的隻是放開自己想像力的翅膀。這是一條生活準則,如果在商業中你總是毫無變化地做相同的事,那你就會破產。如果我們的行為同我們的祖先一樣,那麼進化過程就會停滯不前。世界會與你擦肩而過——它隻為那些不斷超越現狀的人打開通向生活的大門。當你麵臨一個好像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先研究它。如果仍找不到解決辦法時,就放開你的想像力,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嚇倒,要時刻都敢想敢做。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麵臨行動時,往往就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類似“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人不在少數。人們由於心態的原因,一行動就想到失敗,於是害怕行動。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摧毀你的自信,壓抑你的潛能,束縛你的手腳,使你遇事畏首畏尾。

人對於改變,多多少少會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是麵臨代表進步的改變也會這樣,這就是害怕冒風險造成的。行動就意味著風險,因而就出現了左顧右盼、拖延觀望等。特別是當形勢嚴峻時,人們習慣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上。行動,是醫治“行動恐懼症”的唯一良方。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行動的障礙歸根到底還是心理障礙。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去糾正、去調整,才是鏟除這種心理障礙的最好的辦法。如果社交心理障礙多,就會怯懦。如果你害怕在人多的場合講話,一定要找機會去說,大聲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之前思慮太多,這時候最簡單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自己多想,現在做,立刻就做,打斷自己原有的那種思維邏輯和習慣,走出第一步,勇氣就產生了。幹什麼事情,隻停留在嘴上是不夠的,關鍵要落實在行動上,不要猶豫,馬上行動。比爾·蓋茨曾向他的員工談起他的成功之道,他說:“我發現,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動手去做,空談無濟於事!”、“用行動來克服恐懼,同時增強你的自信。怕什麼就去做什麼,你的恐懼自然會立刻消失。”拖延是行動的死敵,也是成功的死敵。拖延使我們所有的美好理想變成真正的幻想,拖延令我們丟失今天而永遠生活在“明天”的等待之中,拖延的惡性循環使我們養成懶惰的習性、猶豫矛盾的心態,從而成為一個永遠隻知抱怨歎息的落伍者、失敗者、潦倒者。成功學創始人拿破侖·希爾說:“生活如同一盤棋,你的對手是時間,假如你行動前猶豫不決,或行動拖遝,你將因時間過長而痛失這盤棋——你的對手是不容許你猶豫不決的!

經常猶豫不決的人,往往會失去許多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的最有力的辦法,就是排除一切幹擾因素,迅速做出該怎麼做一件事的決定。而且一旦做出決定,就不要再繼續猶豫不決,以免我們的決定受到影響。有的時候猶豫就意味著失去。實際上,一個人如果總是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或者總在毫無意義地思考自己的選擇,一旦有了新的情況就輕易改變自己的決定,這樣的人成就不了任何事!消極的人沒有必勝的信念,也不會有人信任他們。自信積極的人就不一樣,他們是世界的主宰者。所以讓我們養成立即行動的好習慣,不要讓生命和青春在毫無價值的猶豫中白白地浪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