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管理情緒——情之忍 讓自己感到快樂
蕭伯納曾說道;“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對於日常生活中使人不快樂的那些眾多瑣事與環境,可以由思考使自己感到快樂。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而是奴隸。快樂的習慣可使一個人不受外在環境的支配。
快樂與心靈和肉體有不可分的關係。快樂時,人們能想得更好,做得更佳,感覺更舒服,身體更健康,甚至身體的感官更敏銳。快樂時,也可以使別人受你的感染而變得愉快。
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能隨時感到快樂。對於煩惱、小挫折,人們很可能習慣性地反應出暴躁、不滿、懊悔與不安,這樣的反應已經“練習”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種習慣。這種不快樂反應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於把它解釋為“對自尊的打擊”等這類原因。
學習快樂的習慣,你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快樂的習慣可使一個人不受外在環境的支配。
遇到悲哀的情景與逆境,隻要不在不幸事件之上再加入自憐、懊悔與不順的情緒,縱使不會感到完全快樂,通常也多少能感覺到些許快樂。
當提到改變習慣的行動或采取自動自發的新行動時,許多人都會畏縮起來,把“習慣”與“癖好”混為一談;其實癖好是使人有壓迫感的一種習慣,而且會引起嚴重的退縮現象。
非常類似的是,人們的態度、情緒、信仰也很易於習慣化。過去“學到”某種態度(也就是感覺、思想的方法)“適合”於某種情況;當遇到自己所認為的“相同情況”時,也能以同樣的方法來思考、感覺與行動。
應該了解,這些習慣不像癖好,隻要做個決定,再練習“演出”新反應與新行為,這些習慣是能夠模仿,並加以改變扭轉的。鋼琴家要彈一個不同的琴鍵,他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去按;舞蹈家要學新舞步,他也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去學,完全學會新行為必須不斷地注意與練習。
習慣上你先穿右腳或左腳的鞋;習慣上你係鞋帶是先係右邊的帶子,後係左邊的帶子,或許正好相反。明天早上注意你習慣怎麼穿、怎麼係,然後決定在二十一天裏改變先穿另一隻鞋子,並且用另外一種方法係鞋帶。每天也利用這種簡單方法時時提醒自己,改變其他的習慣性思考、感覺與行動,同時對自己說:“我正以一種新的、好的方式開始今天的日子。”
讓自己常常感到快樂,這樣生命才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