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信守道義——信之忍 誠信是成功的鑰匙(1 / 1)

二十四、信守道義——信之忍 誠信是成功的鑰匙

對一個國家來說,誠信是立國之本;對一個企業來說,誠信是企業的靈魂;對個人來說,誠信是做人起碼的道德準則。大到國家小到個人,誠信,都是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誠信是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當今社會,隨著交換關係的日趨複雜,市場主體對誠信的需求也日趨強烈。不僅經濟活動需要誠信,而且政治活動、精神文化活動等一切社會領域都需要誠信。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誌也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加強誠信建設的極端重要性。那麼,什麼是誠信?我們今天的社會為什麼如此需要誠信呢?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不誠實、不守信,以欺詐、蒙騙為能事,一次兩次或許會嚐得“甜頭”、占得“便宜”。但是,長此以往地嚐著這樣的“甜頭”、貪著這樣的“便宜”,隻會讓他飽嚐眾叛親離的苦果,陷入四處碰壁的窘境。嚴重的話,還會落得個鋃鐺入獄、人財兩空。

企業在經營中隻有“講誠信”,才能贏得客戶的尊重和信賴,才能“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放眼看世界,哪一個頂尖級大型企業集團不是視誠信為企業生命?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恰恰是那些講誠信的企業,因為社會知名度和信任度高,贏得了“利益最大化”。相反,那些把講利益看成比講誠信更重要的人,顛倒了不該顛倒的位置,受到了社會的鄙視,不但沒有達到“利益最大化”,反而身敗名裂,雞飛蛋打。

杭州有一位經營半成品食品的老板,開始經營的產品貨真價實,服務也好,一時間生意興隆。後來,他覺得有利可圖,在產品加工中偷工減料,服務也大不如前,結果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便關門停業了。總結這一教訓時,他意味深長地說出了五個字:心正生意旺。

據有關方麵統計,我國每年因在市場交易中失信而造成的損失達5000億元人民幣。教訓是深刻的,代價也是高昂的。因此,我們對那些為逐利而不“講誠信”的人來說,除了進行道德和法製教育外,提高他們的失信成本是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也就是說,對那些不講誠信、不顧社會影響的失信者,必須讓他們付出沉痛的代價。這樣的反麵典型舉不勝數,同樣,誠信方麵的正麵範例也是比比皆是。細心地觀察和思考一下周圍的成功者的成長曆程,也不難看出,他們中有哪個不是講究誠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奮鬥積累了財富,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如果違背誠信的原則,會使人在喪失人品的同時,丟掉前程、失去財富。而奉守誠信原則,會給人們帶來喜人的收益。

一個人誠信與否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所造成的危害或許並不明顯。但是,如果不講誠信成為一個地方的主流,甚至連一級政府也忽視誠信,就會汙染整個地方的民風,使地方形象大打折扣,直接影響到地方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試想,有誰會到一個民風不純的地方發展,有誰會喜歡和一群不誠實、不講信用的人打交道?誠信不僅是公民道德方麵的一個基本要求。同樣,對於地方政府而言,能不能真正做到誠信,也是關乎一個地方發展的大事。

政治誠信是指政治生活和政治文明建設中的誠信,主要表現為政府誠信。治理國家應當講求誠信。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將其概括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當子貢再問如果在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先去哪一項時,孔子毫不猶豫地答道:“去兵。”子貢又問,在“足食”與“民信之”兩項中還必須去掉一項,應該先去哪一項時,孔子答道:“去食。”在孔子看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在市場經濟社會,“顧客就是上帝”,市場是鐵麵無私的審判官。企業如果背叛上帝,不誠實經營,一味走歪門斜道,其結果必然是被市場所淘汰。誠信是塑造企業形象和贏得企業信譽的基石,是競爭中克敵製勝的重要砝碼,是現代企業的命根子。

富蘭克林說:“信用就是金錢。”信用、信任和信譽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通行證,也是確保其成功的動力源泉和優勢資本。多年以前,溫州人之所以在杭州做出了焚燒自產皮鞋的舉動,正是覺察到了不講誠信給地方發展帶來的危機。也正是從那時起,他們著力加強誠信建設,逐步樹立起了“溫州人講信用”的良好外部形象,推動了溫州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