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信守道義——信之忍 為你的承諾負責(1 / 2)

二十四、信守道義——信之忍 為你的承諾負責

人們常說:許諾之前應該再三思考,許諾之後必須說到做到。受騙的人被騙一次,就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會再受第二次騙。有的還可能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身”,行騙者最終是要付出慘痛代價。

騙人者看似聰明,其實是短視的傻瓜。因為不少人在社會上努力為自己立信都覺得來不及,而騙人者卻拆解自己的信用基礎。

誠信,就是不欺人,重承諾,不耍花招,敢於負責。作為一種傳統美德,誠信不僅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底線,也是人際交往和各種社會事務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曾幾何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與人之間不僅沒有了信任和依托,而且爾虞我詐。這種風氣嚴重影響了個人和整個經濟局勢的發展。因此,人們呼喚誠信的呼聲日益高漲。正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唯有以誠信立世,才能在人生路上長遠順利地走下去。

對他人誠實,主要是要公平,既誠心誠意希望自己好,也誠心誠意希望他人好。對他人缺乏誠意的人,往往自作聰明,用各種不正當手段從別人那裏獲益。這正是社會動蕩不安、個人煩惱不斷的原因。如果大家都憑誠意而不用手段做是不是更好嗎?

正如南懷瑾大師說:“譬如現代人流行的一句話,常說‘你少用手段’,尤其這六七十年來,每論及團體或個人的經驗,玩手段的一個比一個高明,誰都玩不過誰,玩到最後還是個笨蛋。所以還不如規規矩矩、誠懇的好,如果把真正的誠懇當作手段,這個手段還值得玩,這也是最高明的。這六十年來的變亂,對於手段,誰都學會了,誰要玩幾套手段,別人沒有不知道的。隻有老實人最可愛,講道德的人最可愛,最後的成功還是屬於真誠的人,這是亙古不移的道理。”

讓我們看這樣一則小故事: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麵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仆人說來了一個男孩要求麵見紳士。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倒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的家一看,家裏隻有他們的繼母在照顧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還有一則故事: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裏去談這筆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