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二十六、尊老敬老——孝之忍 百善孝為先
父母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感謝的,因為他們是我們咿呀學語的拐杖,是漂泊天涯遊子的歸巢,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引路人。
有句老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大意應該是:如果你想做個好人,那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尊重家人。在道德水準嚴重下滑的今天,再一次提及“孝”這個詞,卻有著不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盡管當今社會受西方極端利己思想腐蝕,我們身邊的許多愛在萎縮,在淡化,但是神聖的父母之愛,始終沒有褪色,從來沒有貶值。根本原因,在於這種熾烈而持久的感情,根植於每個為父母的心靈深層,是難以抑製的關心,是自覺自願的奉獻,它使父母和子女單獨的個體之間的屏障消失,它超越了隔絕與局限,超越了孤獨、疏遠和絕望。也就是說,在父母那裏,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美德,是今世生命得以充實的活動。疼愛兒女的情感,融化在所有父母追求兩世吉慶的一言一行之中。隻有這種愛,才能使父母找到愛的幸福,也才能覓得愛的獎賞,因為愛兒女就是為人父母生命的本身!在今生,無私的摯愛帶給他們最大的快樂;在來世,無私摯愛的善果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樂園的恩賜。
孝的本義是指由父母對子女的愛而反射出子女對父母的敬愛。“孝”應建立在“敬心”之上,孝順父母要真心實意,如果隻有物質奉養而無精神慰藉,則與牲畜無異。一般地說,父母進入中年老齡以後,體力和精力都不及從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關心體貼父母,盡可能為父母分擔家務勞動,自己料理好個人生活,不讓父母操心,減輕父母的負擔。同時,當子女的,還應該經常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噓寒問暖。當父母生病時,更需要細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稱心的事,要熱心地為他們分憂解愁。父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後,理應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顧。既要在物質上給予充分的幫助,更要在精神上關心、體貼老人。
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使“孝”的含義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意義上的“孝”,已經不再是傳統中的茶足飯飽與衣食無憂,它更多地體現在對於父母及老人在精神領域的關懷與照顧,更多的是滿足老人對於天倫之樂的追求與向往。有一首歌唱的好,“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其實,現代的“孝”,應該更為簡單,它在更多的時候僅僅隻體現在工作之餘對老人孤獨心理的些許承擔,或者,僅僅隻是與父母一道吃一次精心準備的晚餐。時代在變,而老人對於兒女的那份擔心與愛戀卻不會變;生活在變,但“兒行千裏母擔憂”的道理卻不會變。所以,我們的“孝”,在現代社會,就是讓為人父母的知道,有了兒女,他們便不再孤單;有了父母的牽掛,做兒女的會永遠平安。
父母與兒女,永遠不會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父母與兒女,永遠都會有思想上的代溝存在。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父母對我們的那份“多餘的擔憂”,就如同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我們的兒女對我們的那份永遠的“反叛”。但是,這其實並不應該成為我們與父母溝通的障礙,也不應該成為我們為“孝”的負擔。人與人之間,隻有溝通,才能理解彼此的思想,也隻有溝通,才能化解矛盾,和諧共處。與旁人尚且如此,與我們的父母是不是更應該敞開彼此的心靈呢?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孝敬父母,永遠都不應該成為落後於時代的思想,成為不符合現實的古董,而應該成為我們永遠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孝”,是營造和諧家庭、親融社會關係、貼身法寶:隻有我們與父母的關係融洽了,隻有我們的家庭關係和睦了,我們的整個社會才能夠走向和諧,走向穩定,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地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