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交際心理學 第四章善用心理效應來交際(3 / 3)

一位哲人說過:任何細枝末節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既然這樣,就從細節入手,關注身邊人們的“細微變化”,修飾自己的“交際細節”,這也是對自身形象進行精雕細琢的重要舉措,不僅會讓人們因此對你驚歎和讚賞,而且也有助於你廣結人緣。

謹防“心理卷入程度過高”

芳芳是名職業女性,在公司裏和同事的關係雖然不錯,可煩惱的事卻是天天有。因為芳芳的同情心理很嚴重,她總是把別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認為自己對別人好是份內的事,而把別人對自己好看成是恩惠。和朋友在一起時,朋友不開心或碰到什麼煩心事她會盡力幫忙,若幫不了,就會一個人悶悶不樂,心情差到極點。

芳芳也曾在心裏一遍遍勸誡自己:別人有困難別人會解決的,自己沒必要也跟著痛苦不堪。然而,一遇到別人有什麼事,芳芳比人家本人還著急,弄不好還讓對方反感,她自己也覺得挺累。

這種過度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響的心理情緒,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卷入程度過高”。心理卷入程度過高是指個人在心理上與環境信息的關聯程度過高。例如,在人際交往中,有人會過分地關心朋友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難了,他比朋友還憂心忡忡;朋友辦事出現失誤,他比朋友還內疚和自責。

心理卷入程度過高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總是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聯係在一起,導致情緒波動大,行為控製不當,進而出現心理問題或人際關係障礙。

造成心理卷入程度過高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當事人不自信。比如特別在乎別人的議論,擔心遭到別人的否定和排斥。此外,由於個體心理獨立性發展不完善,個人的狀況和心理狀態易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再者,是因為缺乏必需的社會知覺和人際交往技巧,不會恰當地判斷事件與自己的關聯程度以及自己的行為可能給對方造成的影響。

解決心理卷入程度過高的問題,一是要信任別人,相信別人能為自己的事負責、能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不要越俎代庖,負自己不該負的責任。二是加強自信和獨立性,有自我價值觀與生活支撐點,隻有消除在心理上對他人的依賴,才能駕馭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附:與人交際原則與技巧

與人交際十條原則:

(1)親切有禮,笑臉常開。

(2)不要忘記“恕”字。

(3)原則性和靈活性兼顧。

(4)以信義為重。

(5)做明人不做暗鬼。

(6)與人為善最可貴。

(7)生活中不可能做到人人對我滿意。

(8)不要過分顯示自己。

(9)切忌傲慢。

(10)多道人之長。

說話的技巧:

(1)同情他人便會獲得好感。

(2)學會稱讚而不是指責。

(3)不要忽略感謝的語言。

(4)鼓勵可以挖掘人的才幹。

(5)辯論無益。

(6)麵對聽眾時應當忘我。

(7)選擇恰當的批評方式。

(8)自責給人高尚的感覺。

(9)讓對手沒有機會說不。

(10)給對方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

不受歡迎的八種行為:

(1)經常向別人訴苦,但對別人的問題卻從不感興趣,不予關注。

(2)經常嘮嘮叨叨,隻談瑣事,或者重複一些膚淺的笑話和一無是處的見解。

(3)言語單調,喜怒無形於色,對任何事都漠然不作出情緒上的反應。

(4)態度過分嚴肅,不苟言笑,一派道貌岸然之態。

(5)缺乏投入感,在任何社會場合中,即不參加別人活動,也不主動與別人溝通。

(6)反應過激,語氣浮誇粗俗。

(7)過度以自我為中心,隻談自己或自己感興趣的事,從不理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

(8)過度熱衷於去取悅別人,以博取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