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場合中,有人有意無意地咬自己的食指,或者摸眼鏡腿、筆之類的東西。行為心理學家戴斯蒙·莫裏斯博士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這是一種下意識行為。咬東西基本上是一種消除疑慮、慎重思考和拖延講話時間的一種無聲語言。這種不自覺地咬東西的行為暗示的是此人此時內心缺少安全感,想得到理解和肯定。即使此時他嘴裏沒有吐出半個字,但這種體態流露了他此時內心的安全需要。另外,他們做出這樣的動作,也是為了掩飾自己惡化的情緒。但這種掩飾如果起不到什麼作用,情緒會進一步惡化,他們可能會在突然之間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沒有人能夠製止得了。
對方出現抓耳朵的小動作。古語雲:“非禮勿聽”,就是想避免不好的語言信息傳進耳朵的意思。打個比方說,小孩子不想聽父母的嘮叨時,就用雙手掩住耳朵。而成年人聽人講話時的抓耳朵動作就是從這種兒時的動作演變而來的。隻不過更具隱蔽性罷了,當有人麵對你做出抓耳朵的動作時,極有可能表示他對你的言談失去了興趣。其他與耳朵相關的小動作還有摩擦耳背、用手掏耳朵、拉耳垂等,都表示聽話的人已經聽夠了、不想再聽,或是想由聆聽變為講話的意思。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拉耳垂也傳達了內心的某些不安情緒,並對對方的話題感到厭煩,有想要阻止對方談話的意思。
拍打掌心。在交流中,對方在說話的同時,可能會有一個手部動作,比如相互拍打掌心、伸出拳頭、擺動手指等等,表示對他說話內容的強調。說話伴有這種動作的人做事果斷、雷厲風行、自信心強,習慣於把自己在任何場合都塑造成一個“領袖”人物,性格大都屬於外向型,很有一種男子漢的氣派。
有的人喜歡用腿或腳尖使整個腿部顫動,有時候還用腳尖磕打腳尖或者以腳掌拍打地麵,從而使整個腿部抖動。有這種動作的人最明顯的表現是自私,很少考慮別人,凡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對別人很苛刻,對自己卻很知足。當然,當一個人獲益的時候或者心情特別不錯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動作。如果腿腳抖動是由於過度緊張造成的,又當別論了。另外,喜歡抖動腿腳的人是很善於思考的,能經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攤開雙手,是大多數人表示真誠與公開的一個常用姿勢。當遇到挫折時,意大利人毫無拘束地使用這種姿勢,將攤開的手放在胸前,做出“你要我怎麼辦”的姿態。另外,這種動作還表示一種攤牌的意思,即“我也沒有辦法,你看著辦吧!”
有的人在煩躁的時候會用手撫摸或抓下巴,這樣的人多比較圓滑、世故和老練,處理問題能夠比其他人更客觀、更理智。撫摸下巴是一種自我鎮定的方法,意圖是避免或克製自己感情衝動,意氣用事,同時也是在思考下一步的對策。
有的人在內心特別煩躁的時候,會咬牙切齒,情緒變化無常,極不穩定。而且心胸不是太寬闊,好意氣用事,處理事端不夠理智。
表情假麵具背後的心理秘密
人類的心理活動非常微妙,但這種微妙常會從表情裏流露出來。倘若遇到高興的事情,臉頰的肌肉會鬆弛,一旦遇到悲哀的狀況,也自然會淚流滿麵。不過,也有些人不願意將這些內心活動讓別人看出來,所以在商務談判和交往的過程中單從表麵看對方,就可能會判斷失誤。由此看來,我們不能隻簡單地從表情上判斷對方的真實情感。在以表情突破對方心理時要注意以下三方麵:
1沒表情不等於沒感情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看到有些人不管別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都麵無表情,讓你看不出他的喜怒哀樂。其實,沒表情不等於沒感情,因為內心的活動,一定會呈現在臉部的肌肉上。如果有意識地壓製這種外露的表情,就顯得很不自然,越是沒有表情的時候,越可能使感情更為衝動。
打個比方,有些職員不滿主管的言行,但是敢怒不敢言,隻好故意裝出一副無表情的樣子,顯得毫不在乎。實際上他內心有很強烈的不滿,如果你這時仔細地觀察他的麵孔,會發現他的臉色不對勁。如果你發現對方麵無表情,最好不要直接指責他,或者當場讓他難看。最好這樣說:“如果你有什麼不滿,不妨說出來聽聽!”這樣可以舒緩對方壓抑著的感情,不至於引起正麵衝突。以伺良機,再行溝通。
當然,毫無表情也不能一概而論,它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極端的不關心,另一種是根本不把別人看在眼內。
2表情冷漠的人
有一種人平時麵部就很少有表情,即使旁人哄堂大笑,也隻是淺淺的一笑,而且立刻就消失無蹤,這種人較沉悶、內向,待人處事小心謹慎。但是,表麵看來冷漠的人之中,卻有一部分火熱心腸的人,如果你有什麼事求助於他們,他們一定不會拒絕。所以表情冷漠甚至沒有什麼表情的人,並非都是冷血動物。
3怒極反笑
所謂怒極反笑是指表麵上裝出談笑風生的模樣,行動落落大方,而實際上卻處在盛怒之中。人們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覺得如果將自己內心的欲望或想法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無異於違反社會的規則,甚至會引起眾叛親離,或者成為大眾指責的對象,恐怕受到社會的製裁,不得已而為之。
由此可見,觀色常會產生誤差。滿天烏雲不見得就會下雨,笑著的人未必就是高興。很多時候,人們“咽淚妝歡”,苦水往肚裏咽著,臉上卻是一副甜甜的樣子。反之,臉沉下來時,說不定心裏卻在笑。
交換名片中的心理學
在現代商務交往和談判中,互換名片是一種常見的建立關係的方式。誠如心理學所言,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動的驅動下進行的。在交換名片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窺探對方的心理活動。
2000年4月,新城舉行了春季商品交易會,各方廠家雲集,企業家們濟濟一堂。良善公司的楊總經理在交易會上聽說忠誠集團的王董事長也來了,想利用這個機會認識這位素未謀麵又久仰大名的商界名人。午餐會上他們終於見麵了,楊總彬彬有禮的走上前去,“王董事長,您好,我是良善公司的總經理,我叫楊洗河,這是我的名片。”說著,便從隨身帶的公文包裏拿出名片,遞給了對方。王董事長顯然還沉浸在之前的與人談話中,他順手接過楊洗河的名片,“你好。”草草地看過,放在了一邊的桌子上。楊總在一旁等了一會兒,並未見這位王董有交換名片的意思,便失望地走開了。
根據心理學家的有關理論分析這次交換名片過程中雙方的心理,我們不難發現楊總先拿出名片,是為了向對方表示誠意。而王董接過對方名片,自己不遞名片且沒有任何反應,則反映出了自己蠻橫、無禮與拒絕的態度。
現代社會,名片交換是重要的交際渠道,它可以向對方表示尊重,也可以增進雙方了解,在任何時候都應引起重視。這位王董事長對於名片這種交往方式太心不在焉了,他沒有認識到他的舉動對別人是非常不禮貌的,從而使自己失去了多認識一個朋友的機會,也失去了許多潛在的商機。
在交換名片時,附記時間、地點的人,頭腦靈活,興趣廣泛,能出主意。這類人心細、認真,能廣交朋友。同時持有兩張名片的人,一般都有深謀遠慮。這類人多有創新精神,往往能有超出常規的壯舉。他們除本職工作外,一般都兼有其他“第二職業”,興趣廣泛。
經常以“名片用完了”之類的話表示歉意者,多對生活和事業缺乏長遠計劃,為人較為輕率。當人家把名片遞過來時,對方卻說:“很對不起,正好我的名片用完了。”這會使另一方心理“犯嘀咕”,對這個人產生戒備心理。不分場合、對象,隨意亂發名片的人,多有野心,喜歡抬舉自己,自我顯示欲強烈。這種人會忘何時何地又把名片給誰了,把名片當成傳單使用。他們多夢想一獲千金,交往中表現不大誠實。這類人外表看起來很開朗且又謹慎,但實際上常有言行不一的地方。
有的人經常若無其事地掏出一大堆別人的名片來,誇耀自己同這些人如何如何要好;有的人抓出大把不經整理的名片,從中東翻西找尋找自己的名片。這類拿有大量別人名片外出的人,大多屬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類型。這類人大都活動能力強,口才好,能討人喜歡;同時這種人精力充沛,有魄力,但過分注重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