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煦園》之十三:一時疏忽埋禍根(1 / 3)

十三、道光登基黜華崇實禁陋規

節儉建陵一時疏忽埋禍根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晚戌時,61歲的嘉慶帝帶著未能完成的強國夢因病去世,民間傳說是因雷擊而死。皇子綿寧順利繼位,名字按例改為旻寧,年號道光。

道光帝即位後,兢兢業業、孜孜以求,希望保住大清基業,扭轉頹廢趨勢,重圖振興。道光帝是個很矛盾的人,既像父親嘉慶一樣保舊守成,但有時也銳意求治、改革弊端,因此他一方麵重用緘默守位、善於揣摩迎合的政客,將曹振鏞列為首輔,另一方麵,也起用以英和為代表的改革派。這樣看來,道光帝在守成的基礎之上,還是想做些事情的。道光帝任命英和為命為軍機大臣,並調任戶部尚書,英和竭誠獻策。

道光帝對吏治敗壞有所察覺,地方官員出巡有“站規”,“門包”,常時更有“節禮”,“生日禮”,年度有“幫費”,升遷調補有“私相饋謝”。道光帝以身作則,下令限製地方官吏向朝廷進貢,希冀以此杜絕地方官吏借此機刮民財,中飽私囊,但收效甚微。

一日朝議陋規。陋規在當時官場已默許的普遍現象,是指除法定賦稅、正當收入以外的非法或半合法收入,其實就是程度不同的賄賂,表麵上受益者是部門,實際上還是個人。雍正帝曾增加辦公經費和官員收入,以禁止陋規。但乾隆朝以後,隨著物價上漲,陋規又開始泛濫。陋規由來已久、名目繁多,早期是以辦公經費不足為由,致使各省、府、州、縣等官員另謀他徑。朝廷不認真追究,納稅戶也接受了,形成了官場子潛規則。後來,慢慢官員們借此貪汙受賄。陋規名目越來越多,數目越來越大。

英和上呈清查陋規的奏本,引起道光帝重視。

道光帝問:“陋規到底能有多少?”

英和答:“具體名目有多少沒人統計過,名目繁多。其它不說,現在督撫出巡有站規、門包,平常有節禮、生日禮,按年有幫費,升遷調補也有禮。”

道光帝問:“這些錢從哪裏來?”

英和繼續說“這些禮規層層向下索要,州縣官隻好向下攤派,最終還是在百姓以各種名目征收而得。州縣官員對上還振振有詞地說,之所以加倍征收,是因為層層衙門用度日甚一日,年甚一年,開銷越來越大。督撫藩臬也不會深究,反正大家都有好處,也就不在意打著陋規旗號攫取民脂民膏了。各級官員層層如此,百姓怎能吃得消,陋規危害是越來越大。”

英和看道光帝聽得仔細,接著說:“許多地方官員遇到交陋規多的富戶交涉事件時,就完全站到富戶一邊,判案也失去公正。有的富戶因此稱霸一方,為非作歹也無人過問,倒也樂得交這些陋規。”

“真有這事?”道光帝感到驚訝。

英和說:“前朝曾查出閩浙總督衙門第一任總督收受鹽規都在2萬兩以上,兩廣總督收受鹽規達3至5萬兩,而兩淮鹽政衙門每天花銷約120兩,一年也有4萬多兩,這些費用全部來自陋規。”

曹振鏞說道:“陋規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各級衙門光靠朝廷撥款是難以維持正常開銷的,前朝已定下‘永不加賦’的國策,百姓稅戶也早已認可了陋規。陋規雖名為‘陋’,實際上已是地方官員行政開銷的重要來源,已成了默認的‘官規’。”

“曹大人此言差矣!陋規現在已給社會帶來了災難。比如國家每年從江南運送京師漕糧約400萬石,而江南每年都付出1400萬石,其中1000萬石都進了官吏、旗丁及各類衙役腰包。另外戶、吏、兵、工四大部,每年陋規都約有千萬兩,地方各省的數目隻會更多。陋規現在已經暗暗地合法化,但用途不清、去向不明,缺​乏管理,最後往往會落入個人腰包。”

道光帝聽得都快要站了起來:“真有這麼嚴重?就沒人舉報嗎?”

英和說:“乾隆十七年(1752年),漕運按區域劃分為100多個船幫,每個船幫約有五六十條船,總共就有7000多條船。巡漕給事中查看江西鉛山幫頭船時,發現了陋規賬薄,由此又發現上一年及贛州、吉安、浙江寧波等船幫沿途需索賬簿。先帝得到奏報後,本想對相關人員嚴厲處罰,但後來又全部寬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