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麼呢?”道光不解地問。
曹振鏞搶著說道:“先帝令漕運總督瑚寶訂立章程,整頓陋規,分別應裁、應給各款數目,希望就此將漕規合法化。章程酌定時,仍將許多陋規名目納入,先帝才知道那些陋規銀兩,盡管屬於侵漁,卻不是營私納賄,終究是相沿已久的陋規,才下令就那些官員全部寬免。臣以為陋規存在已久,至今得到默認,就肯定有其合理之處,其間雖有人提出各種方案治理,但都無功而返,有的反而加重百姓負擔。在沒有完善的改革方案之前,切不可輕舉妄動。”
“陋規禍國殃民,有些完全可以馬上嚴查禁止,最終才能嚴禁所有陋規。”英和說。
“英大人有何高見?”曹振鏞有點陰陽怪氣。
“雍正朝的耗羨歸公就收到很好成效,現在隻要我們君臣一心,就一定能清理裁革這些陋規。”英和說。
道光帝說:“各地陋規都以奉廉不足為借口,一年甚於一年,數額越來越大,甚至有些侵貪贓私,也作陋規。長此下去,危害難以計算,難道非要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才整治嗎?眾愛卿對治理陋規有何辦法?”
曹振鏞等人看出初政的道光帝對整治陋規的決心,都不說話了
英和說:“結合以前經驗,臣已編定細則,將陋規明細固定化,並嚴禁了一些陋規,請聖上定奪。”
道光帝看後十分滿意,隨即發諭旨令各省督撫發表意見。
曹振鏞的意見沒被采納,心中有點不舒服:“英和這小子,真不知官場的深淺,早晚還要吃苦頭。”曹振鏞聯絡湯金釗、陳官俊、汪廷珍等大臣先後上奏,表示此事不可行。直隸總督方受疇、四川總督蔣攸銛也借進京覲見之機,奏陳不可。兩江總督孫玉庭上奏:“一旦將陋規納入合法征收範圍,就是向百姓加征賦稅,而且以此作為官吏辦公費用,勢必涉及舟車行戶,有失政體。”
道光帝沒想到朝臣和封疆大吏對陋規改革均持否定態度,隻好收回成命,承認自己執政經驗不足。曹振鏞等人反退為進,英和因此也被免去軍機大臣,再次成了替罪羊。英和本想進步整頓漕弊,提議海漕取代河漕,根治漕規,也隻好作罷。
此時,陶澍因蔣攸銛舉薦“治行為四川第一,堪勝大任”,進京覲見後,調任安徽布政使,不久又擢授安徽巡撫。離京前,陶澍專門看望了英和,並提醒:“以後一定要考慮奏本的可行性,必要時,盡可能地聯絡多些官員聯名上奏。”
英和開玩笑地說:“你不是讓我拉幫結派吧?”
“你已經是改革派啦!”陶澍說,還專門送給英和幾本致學經用的書籍。“致學經用”是道光年間興起的學派,主要思想特點有:鄙棄空談、注重實踐、強調學以致用;譏切時政、揭露時弊、主張興利除弊;重視現實、倡導改革更法;重視商人、提倡農商並重。
道光帝知道委屈了英和。在英和五十歲壽誕之日,賜給紅絨結頂冠,明黃麵貂褂,明黃辮朝珠,明黃辮大荷包,四開衩蟒袍、鎖子甲,明黃帶長柄腰刀等物。道光二年(1822年),英和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道光帝麵對江河日下的局麵,無從下手。恪守祖訓、小心保守的個性,一些小改小革和虎頭蛇尾的舉措,根本見不到什麼成效,反而使他更加守成謹慎。既然在政績上難有建樹,“黜奢崇儉”相對而言還是容易做到的。
道光帝身體力行,提倡以“節儉為天下先”,取消南巡和木蘭秋彌,隻在南苑行圍。他自己禦膳不得多過四樣菜,有時隻要一碗豆腐燒豬肝,皇家禦宴上一人隻有一碗打鹵麵,聽說冰糖肘子要好幾兩銀子,也就舍不得吃了。道光帝帶頭穿打補丁的衣服,許多朝中大臣故意將朝服打上補丁上朝,上行下效,一時間竟引出京城王公顯貴穿裘皮卻不外露毛皮的新潮,有些舊衣服賣得反而比新衣服貴。官員們私下鋪張浪費、奢侈揮霍依舊。
道光登基之後,就開始選擇陵址。按照乾隆“兆葬規製,迭分東西”的諭旨,既然祖父乾隆葬於東陵,父皇嘉慶葬於西陵,那自己就該葬於東陵。於是,他在登基不久就匆忙降旨:“國家定製,登基後即應選擇萬年吉地。嘉慶元年奉皇祖高宗純皇帝敕諭,嗣後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今朕詔登大寶,恪遵成憲,於東陵界內繞鬥峪(後改為寶華峪)建立吉地。”道光帝派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尚書英和、侍郎阿克當阿全權負責辦理陵寢工程,並定於當年十月十八日破土動工。莊親王等人接旨後,雖然國家財政緊張,但還是想集中大量財力物力興建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