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和建議道光帝效法漢文帝薄葬的典故,終於得到道光帝首肯。道光帝決定由英和主持寶華峪工程,下旨:“總以地臻全美為重,不在宮殿壯麗以侈觀瞻”,“一切工程務使樸華”,並明確表示:“寶城內月台碑亭等工程酌量裁減,地宮內之起脊琉璃黃磚頭停,金券內之經文佛像及二門柱俱行裁轍,其石像生一項量為收小,井上石欄毋庸起建亭、座。”
英和主持寶華峪工程後,精打細算,任勞任怨,將一些不必要的開銷能減則減,能省則省。一些過去承接皇家工程的官員從沒有碰到過這樣的認真和節儉,本來能從工程中可得到的好處,都一一落入落空,暗地裏氣得直罵英和壞了他們的好事,有的還上奏說英和的壞話。英和卻堅持從簡節約的建陵原則,嚴堵了許多財務漏洞。就是這樣,一些官員還是這縮減的工程中,瞞著英和,集體偷工減料、貪汙中飽。
在施工中,陵寢北麵牆幫間發現有石母石滴水,英和下令築石攔擋,使水從旁邊繞過。看到滴水繞過陵寢,英和認為兩旁安設出水的龍須溝了就沒用了,以“土性甚純,無泉石”,“龍須工程可以停辦”等語上奏道光帝,以節省費用。英和有時因公務繁忙,就讓督工牛坤現場負責。
牛坤雖也盡心,但畢竟工程較大,一些官員是集體地偷工減料,難以一一監督。就是因為英和一時的疏忽,差點後來因此“刑將大辟”,釀成大禍。其實,這些偷工減料的幕後策劃者正是尚德勒。
寶華峪皇寢工程費用因此比舊製有所裁減,節約了開支。道光帝看到了上奏英和偷工減料、盤剝勞工的奏折,加上皇後及皇室成員覺得堂堂大清皇陵不應該如此節儉,搞得有點寒酸,就算財力再吃緊,皇陵是皇家臉麵,再困難也要有個氣派,更何況現在還國力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算按舊製將陵寢建得富麗堂皇,也未嚐不可。
與父親一樣,道光帝生性儒弱,想到自己百年之後的歸宿如此簡樸,心裏也覺得有點不平衡,於是就召英和訊問陵寢工程進展情況。幾句話後,英和終於聽出了道光還是想按舊製將陵寢建得奢華富麗。
英和對道光說:“臣以為,聖上的黜奢崇儉是振興我大清基業的聖明之舉,不可半途而廢。現在國家財力有限,隻有將錢用在治河賑災上,得到百姓的擁護愛戴才是真正的皇家體麵。”
“但是陵寢也不能有失皇家氣派啊!”道光帝說。
“那是當然,麵積大小規格都是按舊製,不比前朝小,隻是精減了其中的一些贅瑣的陳設布局,絕不會失氣派尊嚴,工程已經過半,臣等認為以後的皇陵完全可以按此規製興建。先帝們會理解聖上良苦用心,皇子皇孫們以此為鑒,必定以民為重,繼續重振基業。此實乃我大清壯舉,實乃百姓幸事,聖上也會因此載入史冊。”
道光帝本來有所動搖,聽了英和一翻話,顧慮少了一些,雖然還是有點不甘心,但隻好說:“是皇室國親們近日閑言頗多,你小心從事就行了,千萬不能出差錯!”
道光帝本想英和能夠領會自己心思,還是按舊製建陵,也不會多出如此多的口舌風波,但沒想到英和給自己戴上了高帽子,自己也下不來,英和說得也有道理,更何況工程已經過半。於是,道光帝表麵上對英和是讚譽有加,心裏卻想:“英和啊,你真是太不了解朕的心思啦!”
寶華峪皇陵工程因英和的一時疏忽埋下了禍根,英和差點為此斷送了性命,這是後話了。
道光四年(1824年),英和主持《仁宗實錄》完成,被加封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