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煦園》之十九:大禍臨頭(2 / 2)

“我們藝人本來就是四海為家,大人,你就讓我們和你一起去吧!”朱得石及眾藝人都跪了下來。……

英和在眾藝人的陪伴下,一路順利地到了發配地黑龍江卜奎。

英和來到了偏僻的黑龍江卜奎(現齊齊哈爾),看著茫茫雪原、朗朗星空,想著自己跌宕的官場生涯。像自己這樣的曠世才子,學富五車壘起的尊嚴,曾經倜儻風流的孤傲,這嚴酷的現實更容易讓他萬念俱灰。流放對於英和來說,就是用刀子在慢慢地割他的肉,使痛苦在寂寞中一點點毀滅。

但是,被流放到極邊苦寒之地充當苦差英和沒有就此消沉下去。到達卜奎的英和一家,寓於木城北門外,更號為“脀叟”,英和教育兩子雖處逆境,仍不廢詩書,“垂老猶存薑桂性,不因貶謫氣頹唐”。英和常說:“身體可以流放,但人格不能流放,信念不能流放。”

英和攜帶著老師劉墉的詩集,並飽含思念之情寫下了《夜讀劉文清公遺集》長詩。

英和覺得自己應該算是對得起士子這一稱號了,入仕前,不慕權勢;為官時,心揣基業。英和回憶著往事,“垂老猶存薑桂性,不因貶謫氣頹唐”,教育著兩個兒子,要他們能夠在極其慘烈的命運中保持住“士子”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操守,保持文人的骨氣和正氣,莫道天黑不見日,終有雲開霧散時,英雄早晚還會有用武之地的。

差役們同情英和父子,許多時候都是給予照顧的。夏日的卜奎,白天特別長,英和閑時,坐在樹林中的暖陽下,享受著寒冷中的溫暖。而冬日到來,則似乎是漫漫長夜,大家都圍坐著嘮嗑。

朱得石、何世來、大碗粥和獨眼劉等人的“二人傳”不斷發展,更加活潑有趣,英和常召集大家一起來看,“二人轉”從此在東北開始流傳開來。看著“二人轉”,英和仿佛年輕了許多,沒想到“二人轉”的魅力竟有這麼大。“承德二人轉”在這塊黑土地上吸取營養,結合當地特色,發展形成了風靡全的東北二人轉。

二人轉融彙了關裏民間說唱蓮花落的敘述抒情,又吸納了東北大秧歌奔放自由的舞蹈表演,相互交彙滲透,合流重組再生。二人轉講究,分“唱、說、做、舞、絕”五功。文學上注重通俗活潑的口語化,鄉間俚語豐富誇張,《西廂》、《藍橋》、《回杯》等都是傳統代表作;音樂曲牌兒豐富流暢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說,博采眾長;秧歌舞蹈表演和各種扇子手絹絕活,更是二人轉藝人們代代相傳的拿手好戲。二人轉崇尚簡約自然,大氣熱烈,骨子裏透出了奔放豪邁的黑土地情結,它胎裏帶的自由藝術基因,鑄就了它全部的曆史,體現出文化的精神。

英和不光給東北帶去了“二人轉”,還寫下了許多文字,對當地的風物研究提供了很好素材。

在卜奎,英和不以罪人之身苟且難保,卻以劍膽琴心潤澤著日煎月熬的每一天。於是在戍所,他寫下了《龍沙物產詠》等大量的詠誦塞上風光景物、民俗物產的詩篇,並帶領兩子“目驗所及,詢彼故老,征以舊聞”,終成《卜奎城賦》一篇。這被稱作是文學題材的誌書,具有極高的曆史學、地理學、風俗學、物產學等多方麵的學術價值。時人譽之為“為封疆增色”,“足以垂不朽之作”。《卜魁城賦》記述了卜奎的方位、建製、官製、風物、民俗,為後世提供了寶貴資料。此書至今流傳有序,品相完好,不可多得。

英和長子奎照,一直隨父遣戍卜奎,在戍所寫有長達1490餘言的長詩《龍沙紀事詩》,與其父的《卜奎城賦》可以互相印證,互為補充,堪稱史詩。

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國內發生了許多事情,遠在卜奎的英和父子不知道:海漕已被擱置,中國的海域內的外國船隻卻越來越多,這些外國船隻私易銀錢,走私,特別是英國商船最甚,並借常借故要挾,朝廷雖然製定規章,但屢禁不止,源源不斷流入,越來越多的人吸食,摧殘國人健康,削弱軍隊戰鬥力,加深朝廷財政及統治的危機;社會賭風極盛,全國城鄉各個角落“以賭博為消閑之具,日夜不休”,上至公卿大吏,下至編氓市民,甚至繡閣閨秀,莫不好賭,賭博難禁,成為一大社會公害;西北邊陲戰事再起,浩罕軍隊入侵新疆,先勝後負,朝廷竟與之媾和……

國家內憂外患正在加重,危機四伏,暗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