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何謂道_何謂德_(2 / 2)

李承乾道:“眚是過失之意,災即是天災之意,怙乃是怙惡不悛之意。此句含義,是說若因過失或者天災,而觸犯刑律,可赦免無罪。若是怙惡不悛,終不悔改,則要明正典刑。”

準提笑道:“錯了。我問你,你所讀的尚書,是何人所傳?”

李承乾道:“伏生。”

伏生是秦漢時人,山東儒生。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焚書坑儒,上古典籍毀於一旦,尚書亦失傳。伏生於《尚書》一學最精,暗中記誦。秦滅漢興,儒學漸漸複起,漢文帝欲召伏生進朝,講授《尚書》。但此時伏生已經年近九十,垂垂老矣,不能行動。於是漢文帝遣使者往山東見伏生,聽其背誦《尚書》。伏生世居山東,口音極重,使者壓根無法聽懂,於是先由伏生口授於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轉述給使者,終於流傳天下,是儒學經典之一。

準提道:“尚書乃是伏生口授,羲娥轉述。但羲娥不通尚書,故此其記錄頗有差訛,羲娥再口授於使者,其中差錯更多。你等不知,故此謬種流傳,以訛傳訛。”

“所謂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其實原文乃是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準提一邊說,一邊用七寶妙樹在地上寫了個“災”字。

“此字與‘災’音韻相同,亦發‘哉’音,但頗為生僻,故此羲娥聽錯。”

“眚者,災也,意指饑饉、疾病、刀兵。災者,害也,亦指複仇。《廣雅-釋言》有雲:肆者,噬也。《禮記》亦雲:治肉曰肆——所謂肆者,即是食人肉之意也。”

“眚災肆赦,意即因饑或複仇而食人,皆可赦,無罪。”

“怙終賊刑,所謂‘怙’,通‘故’,乃‘再次’之意;‘終’通‘眾’,乃眾多之意,指三人以上。賊者,食人也。怙終賊刑,意即若是再次食人,或者一次食三人以上,方才處以刑罰。”

“古時食物匱乏,族群並立,故此多有相互攻伐,彼此食人者。食人乃是為求自己生存而傷他人性命,乃德也。”

“伏羲退位,神農氏繼位為人皇,教授萬民農耕之術。自堯舜時,農耕普及天下,糧食豐足,人類無需漁獵或食人即可為生,此即棄德而從仁,是謂之‘失德而後仁’。”

李承乾沉思半響,又道:“敢問何謂失仁而後義。”

準提道:“《禮記》有雲:‘義者,宜也’;《周禮》亦言:‘今時所謂義為宜’。義即是宜,乃恰如其分,上下相安之意也。”

“農耕既廣,糧食充足,則人類繁衍日多,遍及天下。人口既多,則事務繁雜,則成所謂社會,則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妻,有長幼,有君臣,皆須有規矩。《禮記》雲:‘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即是此謂也。”

“此即‘失仁而後義’之意也。”

李承乾默思良久,道:“如此,弟子亦明白何謂‘失義而後禮’。”

準提道:“何謂也?”

李承乾道:“人口滋長,族群繁衍,各人之義,未必盡同,紛紛擾擾,不能劃一,於是有聖賢周公,為天下人製禮。弟子記得《韓非子》曾言:‘禮者,義之文也’。義乃禮之內容,禮是義之表現;義乃自覺恪守,禮近強製遵從——所謂‘出於禮,入於刑’,若不守禮,則有觸犯刑律之憂。禮乃義之規範,義之統一,義之強製也。”

準提大笑道:“正是,正是,此即‘失義而後禮’之意也。道德經中,僅此寥寥四句,古往今來數千年淵源流變盡在其中,老君果然不愧是太上聖人,我不及也。”

李承乾緩緩道:“弟子還有一點心得。”

準提道:“你說。”

李承乾道:“老君著道德經,講所謂道也,昏昏漠漠,渾渾噩噩,此即人類肇始,無物無我,全然自然之相也,是故創立道門——此即道也。師父與接引師伯成混元大道,創西方教法,不吸攝靈氣而修持,不采集丹砂而煉寶,不殺傷性命而強固,超脫輪回,自度度人——此乃仁也。軒轅陛下誅神明,斬妖魔,為我人類而滅萬千生靈,此乃德也。封神之後,玉清教主一統三界,明階級,製法度,定尊卑,陰陽、乾坤、上下各居其所,不得逾越——此禮也。”

準提凝視李承乾,半響不說話,李承乾麵無表情,又道:“弟子還有一事不明,想請教師父。”

準提道:“說。”

李承乾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弟子不知禮之後,又是什麼?”

準提搖頭道:“此非我所能知也。”

李承乾道:“是,弟子告退。”施了一禮,緩緩退出。

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