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亞洲股神”李兆基——地產大王玩轉股市 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就是要爆冷門
李兆基在香港回歸前夕,不像許多富人有“回歸恐懼症”,把大量資產轉移到國外。在審時度勢之後,他堅信香港仍將是房地產的黃金市場,於是毅然、決然地把80%的投資放在香港。
他引用鄧小平理論,確立了“二個而向”,即“而向香港廣大工薪階層,而向中小類型項日住宅,而向成本低廉,但回報豐厚的項日”。他的觀點在當時曾經不被許多企業精英所理解,因為那時高科技、網絡、信官、等時髦產業己漸成氣候,許多人看不起這種酷似原始積累的做法,尋求的是一夜暴富。
李兆基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做法,“別人都做的是熱門,別人不做的是冷門,我就是要爆冷門。無論什麼事,都要有人來做”。
那時,香港政府剛通過一項新政策,推行新貸款政策,資助公房居民5萬元購買私人住房。雖然數額很小,在樓價高攀的情況下起不到作用。李兆基仔細分析後,認為這是一個信號,說明政府的政策正在由工業、政府需要向普通居民的住宅需要傾斜,囚此他投入巨資建造大量以中小型樓字為重點的住宅樓,他說,要做好儲備,並幽默地解釋,所謂儲備就是“儲著備用”。
此後的房地產市場證明了他的決斷。不到兩年,香港的私人住房由於需求旺盛,房價猛攀新高,李兆基前期的儲備投入得到了巨額回報。李兆基還命手下人到處搜索舊樓改建,特別是升值無限的香港心髒地帶的舊房,他通過香港及海外經紀人,以重金四處“獵頭”,物色舊樓,誠意收購,為李氏恒基公司的日後大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元化努力
從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恒基公司就一直把房地產業作為自己的發展主業,對其他業務很少涉及,業務比較專一,這曾經是恒基的最大優點。但社會發展到今天,發展到知識、信息、網絡社會的今天,這無疑就變成了最大缺陷,業務不是專一,而是比較“單一”了。
因為這種留“自留地”的做法,不僅使恒基公司“畫地為牢”,喪失了去其他行業賺取超額利潤的機會,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從事房地產業的風險。原因在於,與過去比較起來,發展房地產的環境己完全改變了,同時通過幾十年的發展,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己基本處於飽和狀態。
李兆基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是,怎麼實現轉型,實現由古老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呢?這位70餘歲的老人一直在思考著、觀察著、準備著。此時的他,就像一頭隨時準備出擊獵物的豹子,在時刻尋找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