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世界船王”包玉剛——“海龍王”鏖戰香江 2.初出茅廬的“傻瓜”
◎金安號起航
搞航運,第一步就是要買船,在海裏航行的船,可不是小舢板,要投入大筆資金。包家當初從內地到香港雖然也帶了些資金,但即便是買一條舊船也不夠。
包玉剛專門去了一趟英國,想向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借錢。可是那個朋友一聽說他要借錢買船,就變得像個陌生人一樣。不肯幫忙也罷了,他還抖了一下包玉剛的襯衣,譏刺地說:"玉剛兄,你年紀還輕,對航運一無所知,小心別連襯衣都賠進去!"這大大地刺傷了包玉剛的自尊心,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幹出番大事業來。
兩手空空回到香港後,包玉剛又去彙豐銀行申請貸款,又吃了一個釘子。無奈之下,包家開始向親戚朋友籌集資金,最後總算湊夠了20萬英鎊。拿著20萬英鎊的現金,包玉剛在倫敦貨比三家,從威廉森公司買下了一條20年代造的已經有27年船齡、載重8700噸的燒煤船,給它起名“金安號”。
包玉剛說,這個名字,象征著他對經營航運業的設想和構思:"金"字表示要賺錢,而"安"字表示要穩中求勝。
1955年7月30日,“金安號”正式起航,未來船王開始了意味深長的處女航。“金安號”駛向香港,途經印度洋時,包玉剛已辦好兩件事,一是成立“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二是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包兆龍看著兒子坐在香港的沙發中,就安排好了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兒子的能耐。這艘他還沒見過模樣的船,就已經開始為包家賺錢了!
◎最好的經營策略
當時航運業傳統做法,是“計程租”,亦叫散租,根據貨主的需要把貨物運到某地,然後根據這一個航次結算運費,不僅運費收入高,且“現得利”。在航運業繁榮的時期,甚至跑一個航次就可賺回船隻造價的1/3。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
不過,“金安號”第一次租船就是“長租”,且租期是9個月,包玉剛的做法立即就遭到業界的嘲諷——都譏笑他為"門外漢",“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傻瓜”!
許多人都在嗤笑這個不自量力,不懂規矩的小孩子,但包玉剛自有他的打算,他曾對人說:“我的座右銘是,寧可少賺錢,也不去冒險。”他謀求的是長期則穩定的收入,這是放眼未來的一種經營方法。而短期出租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事實上,就是這種穩紮穩打的方式讓包玉剛區別於其他的船主,最後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
包玉剛的“運氣”也不錯,1956年,中東戰爭爆發。埃及關閉蘇伊士運河,貨物積壓嚴重,國際運價猛增,“金安號”正好租期屆滿,便以高得多的租費續訂了租約,包玉剛用這筆錢又購買了一艘舊船。
這時,包玉剛的銀行家的本色發揮作用了,他利用船租信用證獲得銀行貸款,再去買船,於是接著是第三條、第四條——簡直是以幾何級數猛增……到1957年,投身航運僅2年,包玉剛便已經是7艘船的船主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隻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
這次低潮過去後,不少人都學包玉剛的辦法,開始買舊船長期出租。可是包玉剛又改變了方針,將新船長期租給人家,舊船留著自已經營。因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舊船高;而舊船自己用,效果則與新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