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守道:賺錢隻是徒弟,守錢才是師父 4.富過三代離不開“早教”(2 / 2)

洛克菲勒對子女的教育業延續了父親的方法。他從不允許子女去公司,連兒子都極少讓去。他不希望孩子們知道自己有一個生活優越的家庭,更不希望他們會對此產生依賴。而是希望他們靠自己奮鬥獲得自己的成功。兒子做“家庭董事長”,搞了一套完整的虛擬市場經濟。根據孩子們做家務的情況,從家長手裏賺取零用錢,家也就成了一個“公司”。

他希望孩子們不光要“開源”,也要學會“節流”。為此他開始讓孩子們學著記賬,每天必須記下每一筆的開銷。晚上,還要親自審查。不管買了什麼東西,都要求孩子們給出要買的理由。如果記錄真實,解釋合理,他會給孩子另外獎勵10美分。反之,則會從下次的勞動中扣除10美分。

孩子們在父親的教育中慢慢積累著對生活的體驗。他們用智慧積累財富,當然也嚐到過生活的苦楚。父親給每個孩子一個杯子,裏邊有一周要用的方塊糖,要求自己保管好自己的一份。小女兒拿著這些糖,忍不住貪吃起來。結果在周三的時候便沒有可以放在咖啡裏的方塊糖了。當她找父親索要時,得到的答複卻是隻能等到下周。就這樣小女兒喝了好幾天的苦咖啡。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猶太人正是因為了不怕挫折的韌性,越挫越勇的精神才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這種韌性並不是誰天生就具備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漸養成的。猶太人過節前總會吃一周毫無任何味道的麵包,體味之前的辛勞。飯後還要誦讀經文,感謝上帝的恩賜。在漫長的猶太曆史中一直被遵守著。

猶太人在智力取向活動中的優勢被全世界公認。諾貝爾獎的得主中,猶太人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們重視知識的程度可謂世界之首。一般猶太家長都會要求孩子閱讀大量的有益的課外書,但是他們不會讓孩子做“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在學習中,提倡孩子經常思考,不能模仿。“你又提問了嗎?”每天都會有很多家長問放學回來的孩子。學習應該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組成,隻有經常提問,努力找出答案才能積累越來越多的知識。

“知識使人嚴謹,嚴謹使人熱情,熱情使人潔淨,潔淨使人神聖,神聖使人謙卑,謙卑使人恐懼罪惡,恐懼罪惡使人聖潔,聖潔使人擁有神聖的靈魂,神聖的靈魂使人永生。”猶太父母這樣教育孩子。他們對知識的重視程度大大超乎了我們的想象。

在尊重知識,追求真理的猶太人民眼中知識是最大的,世俗的一切統治者都得讓位。他們教育孩子知識是一些財富的來源,是通向財富唯一的道路。猶太人的曆史也證明了知識的無價,與其把有限的財富教給孩子,不如給他們鋪一條通往財富的大路。

【商道真經】

通往財富最近的一條路便是知識,這條路的台階有很多,從小就得開始攀登,想要攀登財富,必須得靠自身的智慧與潛能。發掘和利用智慧潛能,才能克服通往財富台階上的困難,掃清阻力。一塊看上去一無是處的石頭,卻被眼光獨到的珠寶商人一眼看出是價值連城的璞玉,家長就要像珠寶商認識寶石一樣了解自己的孩子,盡量發掘孩子的智慧潛能。

財富的路上行進中,孩子自己如果不通過任何外力能夠將障礙清除幹淨的話,財富就觸手可及了。孩子運用了智慧,他的孩子如果也能按照他的方法的話,那世世代代就將與財富零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