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保持理性,幸福更長久
人最怕什麼?最怕失去理智。一旦失去了理智,便丟掉了做事的分寸,什麼極端的事情都做得出來。保持理性,才能安寧地享受生活。
忠告1 擁有理性,你就是神仙
人一旦失去理智,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做得出來。夫妻猜疑、兄弟反目、違法犯罪,明明知道是不可為的行為、社會所不允許的行為、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卻因為當時不夠理性,被情緒左右,產生了片麵的、歪曲的、感性的認識,以至於釀成禍患,一生都不會幸福。相反,那些理智生活的人,就能擁有一生的平安和幸福。
《塔木德》說:“理智是神和人之間的一個媒介。”
人最怕什麼?最怕失去理智。一旦失去了理智,什麼極端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比如,夫妻感情破裂,殺妻害子;官員貪汙養情婦,身敗名裂;上網沒有錢,打罵、殺害父母……真是什麼醜惡的事情都做得出來了。
失去理智的人,僅僅專注於“那一刻”的感受,不知道怎麼控製自己的欲望。以至深陷於“那一刻”的情緒裏無法自拔,因此武斷專橫不計後果,或者無中生有放大痛苦,其結果往往是把並不嚴重的事情搞得追悔莫及。欲望,人人都有,當非分的欲望與放縱的態度結合在一起時,如果不能夠及時疏導,必將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來。
二戰末期,一個法國士兵得勝還鄉。黃昏時分,士兵終於翻過最後一道山坡,那曾經洋溢著他歡笑的房舍呈現在他的眼前。
他興奮地向那裏狂奔,可是,他的腳步在房舍旁的草垛邊驟然停住。因為他看到,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新婚不久就被迫和他灑淚分別的妻子從屋裏走了出來,而身後還跟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子!
隻見妻子將房前晾曬的衣服收起後,邊回屋邊訓斥孩子:“媽媽可不能給你保密。你爸爸快回來了,等他回來他會好好教訓你的!”士兵驚呆了。
怎麼?她有孩子了?那麼,孩子的爸爸是誰?喜悅和興奮霎時被失望所吞噬,士兵感到頭暈目眩。還未等他從暈眩中清醒過來,又一個打擊接踵而至:一個健壯的年輕人拎著一籃蔬菜從遠處匆匆走來,甚至連門也沒有敲就進入屋內,隨之屋裏傳出愉快的笑聲。
士兵痛苦萬狀,憤怒和絕望撞擊著他的胸膛。他斷定,剛才進屋的年輕人就是孩子的父親,也就是說,妻子拋棄了他!士兵踉踉蹌蹌爬上山坡,痛不欲生地躺到地上。
幾年的血雨腥風,妻子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頑強生存和英勇殺敵的力量源泉。而如今,這根支柱轟然倒塌。他顫顫巍巍地掏出槍,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腦袋……
那麼,事情真如那個士兵想象的那樣嗎?
事實上,妻子並沒有拋棄他,她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他的歸來;而那個孩子的父親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隻是他和妻子分別時並不知道妻子已經懷孕;至於那個年輕人,不過是他的妻子請來的幫工而已。
試想,假如那個士兵在他對自己臆想出來的打擊做出回應之前使激憤的情緒暫停一下,問問自己是不是該去核實一下自己的判斷,或者自己生存的意義是不是僅僅在於“她是我的妻子”,那麼就有了一個認識事實真相的過程,結局會是平和而圓滿的!
在受到刺激的時候,怎麼做能夠保持慣常的理智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做出判斷,理智地去了解事情的經過。為了更好地做到這一點,可以在手腕上帶一個飾物,看到飾物就如同聽到了自己對自己說:“要理智,不可任意妄為!”
其實,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依然有空間存在。這是一個選擇的空間,盡管這個空間很狹小,但是裝上一個按鈕綽綽有餘,這個按鈕就是——暫停。停下來想一想,思考思考:事情是這樣的嗎?我這麼做能解決問題嗎?會不會於事無補或者把事情越搞越糟?有了這寶貴的暫停時間,我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就會起作用,就能指導我們正常思維,避免做很多錯事傻事。
當下,通貨膨脹,很多人在是否買車上猶豫徘徊。有車能夠顯示一下身份,出行也方便。從小見到車挪不動腿的王先生,攢夠了車款便迫不及待地開回來一輛家庭轎車。但是,開上車體驗了幾個月有車族的生活之後,王先生逐漸發現養車的開支還真不小,算上每個月的養路費、油費、保養費、過路費、停車費什麼的,每個月支出陡增近一千元。王先生夫妻二人一個月收入在六千元左右,以前的很多嗜好不得不停下來了。妻子為了盡快存起養車的錢,連化妝品都不用了!趕上哪個月經濟拮據,夫妻之間還會為車小吵一回!
與王先生收入差不多的李女士就沒有買車。平時上下班騎自行車,趕上急事就打車。一個月打車費也不過五百元左右。比起養車來,一年可省下一萬元左右。相比消費水準下降的王先生,李女士一家過得就比較滋潤了。
眼下的“養車難”已是不爭的事實,油價上漲、罰款增加、停車位少等諸多問題日益突顯。養車需要絕對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除了車價、購置稅等購車成本,每年的養車費用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愛車的朋友,買車之前千萬不要失去理性,一定要先摸摸自己的錢袋子。
忠告2 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
有一位年輕的媽媽,麵對不服管教、不懂事的兒子,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早知道孩子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會被嬌慣成這樣,我就不出去打工了!雖然賺了點錢,但是孩子的前途卻要搭進去了!”
撫養子女本是自己的事情,卻要別人來完成,結果一定是要吃苦頭的。其實,世間的事情有很多是這樣的,讓別人去做總不如自己做好。
《塔木德》告誡人們說:“凡是自己所能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去做,絕不可以求神幫忙。”
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都做了,不但鍛煉了做事的能力,還能提升一個人的自信。從此以後,遇到難事就不容易慌亂,能夠積極地想辦法,找出路。
隻要是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對將來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經驗財富,對待小事的態度決定了做大事的成就。克裏姆林宮的一位老清潔工說:“我的工作同葉利欽的差不多,葉利欽是在收拾俄羅斯,我是在收拾克裏姆林宮,我倆都在做自己能做的事。”一位對自己的工作崗位有如此高認識的清潔工,他一定不是一位平凡的人物,他的每一天都會過得快樂而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不履行自己的職責,而是把心思用在其他地方,那就會釀成悲劇了。比如,李煜貴為皇帝,卻迷戀風花雪月,愛好文學,結果成了亡國之君;宋徽宗迷戀書法、繪畫,卻不精通朝政,最後落得個被外族俘虜的下場。
這兩位悲劇皇帝錯就錯在沒有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卻把職責以外的事情做得很好,本末倒置,把自己推上了不歸路。如果兩位皇帝有一定的責任感,說不定就成了乾隆那樣既懂治理國家,也能詩善畫,精於騎射的有福皇帝了。
做好自己的事,一是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這樣才能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二是要做好自己不願做的事。
紀伯倫說:“如果你用不甘心去烤麵包,那麼你烤的麵包是苦的;如果你用怨恨去釀造葡萄酒,那麼你就在清冽香醇的酒中滴入了毒液。”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能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創造輝煌。李素麗,一名普普通通的售票員,在自己平平凡凡的崗位上做出了成績。一上班,就給每位乘客帶來清晨的第一聲祝福,臨下班,又給乘客送去春天般的微笑;並使每個乘客臉上都漾起笑容。一位外國老人親身感受了她那陽光般的愛後,專程到她的公司致謝,她隻說:“我隻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她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被評為傑出青年,受益的不僅是自己,更影響了整個社會。
無獨有偶,徐虎,也是一個平凡但不平庸的名字。他隻是一位整天與下水道、水龍頭、馬桶打交道的管道修理工。也許有人認為這個崗位卑微,可正是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做著自己能做的事,及時疏通家家戶戶堵塞的管道,及時地修好了每家每戶的水龍頭。正是他及時解決了家家戶戶的小事,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事,才被選作勞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生命的境界就會提高一個層次,人活著就有了價值;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感受著成功的快樂,人活著就有了意義。
有些事,即便是自己分內的,可是不願意做,怎麼辦呢?正確的態度是,盡全力、勇敢地去做。一個人能否安下心來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是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那些不喜歡的事情,通常情況下大家都不喜歡。誰做了,自然被別人高看一眼。因為你其實是為大家解決了難題,你為自己贏得了更大的領域,將來的發展空間更寬廣。
有的時候不願意做的事是自己覺得不擅長的事,所以心裏發怵。在很多情況下,這是人們對自己認識的誤區。這個時候要鼓勵、命令他們去做,一旦做得成功,就會增加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人隻有不斷地突破自己才能進步。所以,“硬著頭皮、咬著牙”把不願意做的事情做得漂亮,將會比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有更多的收獲。
忠告3 過節製有度的生活
有一個愛玩麻將的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玩笑話,等我兒子娶了媳婦,我天天玩麻將!言外之意,就是我現在需要努力工作、賺錢,沒有時間和心情玩麻將。這樣的人,是能夠管住自己的人。能管住自己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能夠抵禦不良行為對自己的傷害。這一點,猶太人也是早早就意識到了。
《塔木德》說:“早晨的酒是石頭,中午的酒是紅銅,晚上的酒是白銀,三天喝一次的酒則是黃金。”
這句話表明了猶太民族對酒的態度,體現了猶太民族適度享樂的分寸感,這樣的自我約束體現的是猶太民族對欲望的節製。
2011年4月19日,乳腺癌晚期的海歸博士、複旦大學教師於娟生命彌留之際在日記中寫道:“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我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懂得的道理,其實早已被猶太智者們參透。在猶太人眼裏,酒是一種基本的飲料,所以,他們並不排斥酒。如果在婚宴上沒有酒助興,他們會覺得是一件非常失禮的事情。但是,他們又覺得無節製的酗酒是一種粗俗蓄意的行為。即便家裏放著大量的葡萄酒,猶太人仍然能夠做到喝過酒以後去看書或者聽音樂,而不是大吐、大睡、大唱地耍酒瘋。
關於飲酒,猶太人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四十歲之前吃飯有益,四十歲之後飲酒有益。”
“少量有益的酒應在胃空的時候喝。小孩子要遠離酒,因為酒會給他們的肉體和靈魂帶來損壞。年齡大的人適度飲酒是有益處的,但是喝多了,就恰恰相反,它會讓人得上多種疾病。”